文献综述 | 第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5-21页 |
(一) 比较广告概念之争论 | 第15-18页 |
(二) 比较广告的基本类型 | 第18-19页 |
(三) 比较广告的主要法律特征 | 第19-21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四、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比较广告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探析 | 第23-29页 |
一、三种观点概说 | 第23-24页 |
(一) 肯定说 | 第23页 |
(二) 否定说 | 第23-24页 |
(三) 限制说 | 第24页 |
二、法理基础探析 | 第24-26页 |
(一) 言论自由权 | 第24-25页 |
(二) 经济自由权 | 第25-26页 |
三、决策需求:经济管理学的观点 | 第26-28页 |
(一) 消费者决策需求 | 第26-28页 |
(二) 经营者决策需求 | 第28页 |
四、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比较广告立法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之国际考察 | 第29-39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以商标法为中心 | 第29-33页 |
(一) 英国 | 第29-31页 |
(二) 美国 | 第31-33页 |
二、欧盟:以1997年比较广告指令为中心 | 第33-36页 |
(一) 1997年前的欧洲比较广告 | 第33-34页 |
(二) 欧盟1997年比较广告指令的目的和内容 | 第34-35页 |
(三) 欧盟1997年比较广告指令的直接效力 | 第35-36页 |
三、大陆法系国家:原则上禁止例外允许 | 第36-38页 |
(一) 德国 | 第36-38页 |
(二) 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 第38页 |
四、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正当比较广告的认定及其法律保护 | 第39-46页 |
一、正当比较广告认定的原则 | 第39-42页 |
(一) 诚实信用原则 | 第39-40页 |
(二) 真实客观原则 | 第40-41页 |
(三) 正当比较原则 | 第41页 |
(四) 有利于消费者的原则 | 第41-42页 |
二、攀附性比较广告性质的认定 | 第42-43页 |
三、正当比较广告的案例与法律保护问题 | 第43-45页 |
(一) 典型正当比较广告案例 | 第43-44页 |
(二) 法律保护问题 | 第44-45页 |
四、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不正当比较广告的判定及其救济途径之比较 | 第46-64页 |
一、不正当比较广告及其法律构成要件 | 第46-48页 |
(一) 主体要件 | 第46-47页 |
(二) 主观方面 | 第47页 |
(三) 客体要件 | 第47-48页 |
(四) 客观方面 | 第48页 |
二、不正当比较广告的判定 | 第48-60页 |
(一) 引人误解的不正当比较广告的表现形式 | 第48-53页 |
(二) 引人误解不正当比较广告的判定原则 | 第53-56页 |
(三) 构成低毁的不正当比较广告的判定 | 第56-58页 |
(四) 举证责任 | 第58-60页 |
三、不正当比较广告侵权的救济途径之比较 | 第60-62页 |
(一) 法律适用与侵权法律责任 | 第60页 |
(二) 救济途径之比较 | 第60-62页 |
四、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欧盟、美国比较广告法律规制模式的特征与启示 | 第64-70页 |
一、欧盟、美国模式的特征 | 第64-66页 |
(一) 国与国之间相互妥协性 | 第64-65页 |
(二) 健全的法律规范和社会监督机制 | 第65-66页 |
(三) 救济途径的多样性 | 第66页 |
二、欧盟、美国模式带来的启示 | 第66-70页 |
(一) 利益衡量:相对平衡原则 | 第66-68页 |
(二) 注重发展 ADR救济机制 | 第68-70页 |
第七章 完善我国比较广告法律规制的几点建议 | 第70-83页 |
一、我国比较广告的立法现状与缺陷 | 第70-76页 |
(一) 高位阶立法层面:直接法律规范匮乏 | 第72-73页 |
(二) 行政规章层面:法律效力低,缺乏可操作性 | 第73-75页 |
(三) ADR法律规范付诸阙如 | 第75-76页 |
二、司法实践的现状与主要缺陷 | 第76-78页 |
(一) 袁达诉南通颐生酒业比较广告侵权案 | 第76-77页 |
(二) 司法实践的主要缺陷 | 第77-78页 |
三、重构:完善比较广告法律规制的几点建议 | 第78-83页 |
(一) 立法上明确允许比较广告 | 第78-79页 |
(二) 注重运用提倡性法律规范和奖励制度 | 第79-80页 |
(三) 适时而变:相对中庸的平衡原则 | 第80-81页 |
(四) 建全比较广告 ADR救济制度 | 第81页 |
(五)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81-83页 |
结语:展望 | 第83-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
声明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