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测量动脉僵硬度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概述 | 第9页 |
| ·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9-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基本原理 | 第13-27页 |
| ·本章概述 | 第13页 |
|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介绍 | 第13-14页 |
| ·皮肤的光学特性 | 第14-15页 |
| ·动脉血管壁的结构及动脉硬化 | 第15-17页 |
| ·脉搏波产生机制 | 第17-18页 |
| ·脉搏波反射理论 | 第18-21页 |
| ·波的反射理论 | 第18-20页 |
| ·阻抗的匹配 | 第20-21页 |
| ·脉搏波在动脉中的传播速度 | 第21-23页 |
| ·指尖光电容积脉搏波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 ·DVP波形的类型 | 第24-25页 |
| ·动脉僵硬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动脉僵硬度测量系统设计 | 第27-41页 |
| ·本章概述 | 第27页 |
| ·脉搏波检测电路介绍 | 第27-32页 |
| ·光电传感器介绍 | 第27-28页 |
| ·稳流驱动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 第28页 |
| ·光电转换及前级滤波放大电路的设计 | 第28-30页 |
| ·第二级滤波放大电路 | 第30-32页 |
| ·第三级滤波电路 | 第32页 |
| ·数据采集及处理的程序设计 | 第32-40页 |
| ·虚拟仪器简介 | 第33-34页 |
| ·软件需求分析 | 第34-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测量条件分析 | 第41-50页 |
| ·本章概述 | 第41页 |
| ·影响脉搏波测量的可能因素分析 | 第41页 |
| ·心理活动对脉搏波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受试者运动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测量部位差异的影响 | 第43-46页 |
| ·食指的不同部位 | 第43-44页 |
| ·不同手指的波形 | 第44-46页 |
| ·传感器与指尖压力变化对波形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测量部位与传感器间相互移动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测量过程中接触压力变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实验及分析 | 第50-60页 |
| ·本章概述 | 第50页 |
| ·AZN-F型健康监护仪“爱心小专家”介绍 | 第50-51页 |
| ·仪器的重复性实验 | 第51-52页 |
| ·两种脉搏波波形的处理过程 | 第52-54页 |
| ·ETK指标和SIDVP的相关性实验 | 第54-57页 |
| ·SI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总结 | 第60-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