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英文提要 | 第4-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 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 第8-15页 |
(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 第8-9页 |
(二)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是知识的权威 | 第9-10页 |
(三)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第10-11页 |
(四)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 第11-12页 |
(五) 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同事共同发展的个体 | 第12-13页 |
(六) 从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 第13页 |
(七) 从职业专业化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临床专家 | 第13-14页 |
(八) 从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成为学校和班级民主管理的参与者 | 第14-15页 |
二 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分析 | 第15-20页 |
(一) 从权威地位向合作者地位转变的心理落差 | 第15页 |
(二) 知识结构缺陷和能力不足而引发的焦虑 | 第15-16页 |
(三) 开发课程的意识和技能较差 | 第16-17页 |
(四) 教学研究能力较弱 | 第17页 |
(五) 习惯与创新的冲突 | 第17-18页 |
(六) 工作超负荷与实现职业成就感的冲突 | 第18页 |
(七) 评价体系的完善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 第18-19页 |
(八) 接受再教育与管理制度的冲突 | 第19-20页 |
三 教师转变角色的调适策略 | 第20-30页 |
(一) 教师自身的调适策略 | 第20-26页 |
1 深入解读《纲要》,领会精神 | 第20-21页 |
2 变“被动观望”态度为“主动应对”态度 | 第21页 |
3 改变“焦虑”心态 | 第21-22页 |
4 树立终身发展观 | 第22页 |
5 变盲目照搬为理性反思 | 第22-23页 |
6 注重人格魅力的重塑 | 第23-24页 |
7 加强心理学的修养 | 第24页 |
8 大胆开展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 | 第24-25页 |
9 具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技巧 | 第25-26页 |
(二) 学校的调适策略 | 第26-30页 |
1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 | 第26-27页 |
2 健全教学评估制度,修订评价标准 | 第27页 |
3 广泛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 第27-28页 |
4 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支持与鼓励教师进修 | 第28页 |
5 支持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 第28-29页 |
6 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学习 | 第29页 |
7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第29-30页 |
结束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后记 | 第32-33页 |
附录 心理调查问卷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