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性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已有研究基础 | 第12-13页 |
§1.3 储层性质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第13-22页 |
1.3.1 储层研究内容 | 第13-18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9页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3-24页 |
§2.2 中生代盆地单型与充填序列 | 第24-25页 |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5-29页 |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 | 第29-40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9-30页 |
§3.2 成岩作用及其空间分布 | 第30-37页 |
3.2.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30-34页 |
3.2.2 成岩作用的平面分布特征——成岩场研究 | 第34-37页 |
§3.3 成岩序列与演化历史 | 第37-40页 |
3.3.1 成岩作用序列 | 第37-38页 |
3.3.2 成岩阶段划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储层性质研究 | 第40-67页 |
§4.1 储层特征及其参数分析 | 第40-46页 |
4.1.1 孔隙类型与结构 | 第40-42页 |
4.1.2 孔隙结构参数 | 第42-46页 |
4.1.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6页 |
§4.2 储层品质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4.2.1 储层品质评价 | 第46-48页 |
4.2.2 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2页 |
§4.3 储层预测 | 第52-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