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 宪法失范--宪法实施中的社会失范现象 | 第11-15页 |
一、 “宪法失范”的诠释 | 第11-13页 |
1 、 社会失范:一个可以感觉到的经验事实 | 第11页 |
2 、 宪法失范:宪法实施中的一类行为失范 | 第11-13页 |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与宪法失范现象 | 第13-14页 |
1 、 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生活范型的更替 | 第13页 |
2 、 社会结构转型下的宪法失范现象 | 第13-14页 |
三、 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与宪法失范 | 第14-15页 |
1 、 “制度”解析 | 第14页 |
2 、 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宪法失范的制度因素 | 第14-15页 |
第二章 、 制度缺位--宪法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一) | 第15-27页 |
一、 宪法解释制度缺位 | 第15-19页 |
1 、 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宪法解释制度远没有形成 | 第16页 |
2 、 国外宪法解释制度:比较与借鉴 | 第16-18页 |
3 、 立足国情、确立中国特色宪法解释制度 | 第18-19页 |
二、 宪法司法制度缺位 | 第19-27页 |
1 、 宪法诉讼制度缺位 | 第19-21页 |
2 、 司法规范审查制度缺位 | 第21-23页 |
3 、 立足国情、确立中国宪法诉讼制度 | 第23-27页 |
第三章 、 制度缺陷--宪法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二) | 第27-41页 |
一、 “制度”形式的“先天”内在性缺陷 | 第27-28页 |
1 、 “制度”形式的滞后性 | 第27页 |
2 、 “制度”形式的抽象性 | 第27页 |
3 、 “制度”形式的颉抗性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宪法制度法律性的欠缺 | 第28-30页 |
1 、 原则性、纲领性有余,规范性、可操作性不足 | 第28-29页 |
2 、 泛政治化:法律问题政治化 | 第29页 |
3 、 道德问题法律化:是法律要求还是道德要求 | 第29-30页 |
三、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上的缺陷 | 第30-36页 |
1 、 监督机关设置不合理 | 第31-33页 |
2 、 监督内容缺乏全面性 | 第33-35页 |
3 、 监督的方式比较单调 | 第35页 |
4 、 宪法监督缺乏程序性规定 | 第35-36页 |
四、 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的缺陷 | 第36-40页 |
1 、 公民基本权利的扩张与宪法回应的不足 | 第36页 |
2 、 缺乏具体的制度支撑 | 第36-37页 |
3 、 缺乏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机制 | 第37-38页 |
4 、 立足“权利本位”,体现宪法制度正义 | 第38-40页 |
五、 违宪追究制度上的缺陷 | 第40-41页 |
1 、 惩罚性缺乏 | 第40-41页 |
2 、 非制度化:违宪追究的个案化,“根本法”不是“救济法” | 第41页 |
3 、 非宪法比:宪法失范行为责任的民法化 | 第41页 |
第四章 、 制度创新与制度整合--提供宪法实施的制度平台 | 第41-50页 |
一、 制度创新 | 第41-46页 |
1 、 宪法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2 、 宪法制度的创新机制 | 第42-43页 |
3 、 市场经济对制度创新的推动 | 第43-46页 |
二、 制度整合 | 第46-49页 |
1 、 宪法制度冲突现象 | 第46页 |
2 、 制度整合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制度创新 | 第46-49页 |
三、 “创新与整合”的制度化 | 第49-50页 |
1 、 充分发挥立法机关(权力机关)在宪法制度创新与整合中主体作用 | 第49页 |
2 、 建立宪法制度创新与整合的长效机制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