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7页 |
| 前言 | 第17-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 第一部分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 第25-45页 |
| 1. 前言 | 第25-29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 2.1 仪器和试剂 | 第29页 |
| 2.2 样品 | 第29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 3.1 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30-34页 |
| 3.2 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34-35页 |
|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5页 |
| 3.4 流动相、流速和柱温的选择 | 第35-37页 |
| 3.5 方法性能指标考察 | 第37-40页 |
| 4.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第二部分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的毛细管电泳测定方法研究 | 第45-64页 |
| 1. 前言 | 第45-46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 3.1 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49-50页 |
| 3.2 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50-51页 |
|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1页 |
| 3.4 毛细管电泳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51-52页 |
| 3.5 电泳温度的选择 | 第52-53页 |
| 3.6 毛细管的选择 | 第53-54页 |
| 3.7 电泳缓冲液的选择 | 第54-58页 |
| 3.8 方法性能评价 | 第58-61页 |
| 4.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第三部分 人血清中666、DDT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 第64-88页 |
| 1. 前言 | 第64-69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69-70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 2.3 测定结果计算 | 第7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4页 |
| 3.1 样品提取 | 第71-73页 |
| 3.2 样品的净化 | 第73页 |
| 3.3 色谱柱的选择 | 第73-74页 |
| 3.4 柱温的选择 | 第74-76页 |
| 3.5 气化室和检测器温度选择 | 第76页 |
| 3.6 载气流速的选择 | 第76-78页 |
| 3.7 方法学评价 | 第78-84页 |
| 4. 结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第四部分 人血清中壬基酚和双酚A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 第88-111页 |
| 1. 前言 | 第88-9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91-94页 |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91-92页 |
| 2.1.1 主要仪器 | 第91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91-92页 |
| 2.1.3 样品来源 | 第9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92-9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6页 |
| 3.1 色谱条件优化 | 第94-97页 |
| 3.2 样品处理条件实验 | 第97-101页 |
| 3.3 方法性能指标 | 第101-104页 |
| 3.4 样品测定 | 第104-106页 |
| 4. 结论 | 第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综述 | 第111-141页 |
| 1. 理化性质与代谢 | 第111-112页 |
| 2. 毒性 | 第112-115页 |
| 2.1 发育生殖毒性 | 第112-113页 |
| 2.2 参与肿瘤的发生 | 第113-114页 |
| 2.3 其它毒性 | 第114-115页 |
| 3. 作用机制 | 第115-116页 |
| 4. 检测方法 | 第116-133页 |
| 4.1 样品前处理 | 第116-123页 |
| 4.2 测定方法 | 第123-133页 |
| 5. 展望 | 第13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 论文与获奖 | 第141-143页 |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