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 ·微动摩擦学基本概念 | 第9-12页 |
| ·微动损伤现象 | 第9页 |
| ·微动运行模式 | 第9-10页 |
| ·微动损伤模式 | 第10-11页 |
| ·影响微动磨损的因素 | 第11页 |
| ·微动磨损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微动摩擦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 | 第12-14页 |
| ·微动摩擦学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进展 | 第13-14页 |
| ·微动磨损理论 | 第14-20页 |
| ·早期微动磨损机理 | 第14-15页 |
| ·微动第三体理论 | 第15-16页 |
| ·二类微动图理论 | 第16-19页 |
| ·接触界面运动调节机理 | 第19-20页 |
| ·微动磨损的防护 | 第20-21页 |
| ·复合微动的进展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2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试验方法和材料 | 第24-30页 |
| ·试验装置简介 | 第24页 |
| ·试验材料的选择 | 第24-26页 |
| ·球面试样材料 | 第25页 |
| ·平面试样材料的选择 | 第25页 |
| ·微动试验条件 | 第25-26页 |
| ·微观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26页 |
| ·微区化学成分分析 | 第26页 |
| ·能量法分析 | 第26-27页 |
| ·载荷位移曲线描述 | 第27-30页 |
| ·准梯形型F~D曲线的描述 | 第28页 |
| ·椭圆形型F~D曲线的描述 | 第28-29页 |
| ·直线型F~D曲线的描述 | 第29-30页 |
| 第3章 接触力学分析 | 第30-37页 |
| ·接触应力计算 | 第30-34页 |
| ·径向力作用 | 第30-33页 |
| ·切向力作用 | 第33-34页 |
| ·屈服载荷计算 | 第34页 |
| ·计算结论 | 第34-37页 |
| 第4章 60Si2Mn钢与20号钢复合微动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与比较 | 第37-54页 |
| ·60Si2Mn钢复合微动的动力学行为 | 第37-43页 |
| ·动力学行为 | 第37-42页 |
| ·载荷对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倾角对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43页 |
| ·20号钢复合微动的动力学行为 | 第43-50页 |
| ·动力学行为 | 第43-49页 |
| ·载荷对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倾角对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50页 |
| ·60Si2Mn钢与20号钢动力学行为的比较研究 | 第50-52页 |
| ·首次载荷循环 | 第50-51页 |
| ·后续载荷循环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5章 60Si2Mn钢与20号钢复合微动损伤行为的研究与比较 | 第54-66页 |
| ·60Si2Mn钢复合微动损伤行为 | 第54-59页 |
| ·阶段Ⅰ | 第54-55页 |
| ·阶段Ⅱ | 第55-56页 |
| ·阶段Ⅲ | 第56-59页 |
| ·20号钢复合微动损伤行为 | 第59-63页 |
| ·阶段Ⅰ | 第59页 |
| ·阶段Ⅱ | 第59-60页 |
| ·阶段Ⅲ | 第60-63页 |
| ·60Si2Mn钢与20号钢复合微动损伤行为的比较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6章 复合微动损伤机理的探讨 | 第66-71页 |
| ·微动模式转变 | 第66-67页 |
| ·非对称的表面损伤形貌 | 第66页 |
| ·磨痕接触中心的偏离 | 第66-67页 |
| ·位移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 ·倾斜角度对损伤机制的影响 | 第68-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