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研究区概况及综述 | 第1-2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绿洲概述 | 第10-12页 |
·绿洲的概念 | 第11页 |
·绿洲的类型 | 第11-12页 |
·绿洲与荒漠的关系 | 第12-14页 |
·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 | 第12-13页 |
·绿洲的形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遥感技术(RS)概述 | 第14-16页 |
·环境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LUCC 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变化监测 | 第16页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概述 | 第16页 |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概述 | 第16页 |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流程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9-27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9-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7页 |
·绿洲学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LUCC 及绿洲稳定性分析 | 第27-65页 |
第四章 遥感影像的处理 | 第27-41页 |
·遥感影像的波段选择与分析 | 第27-29页 |
·研究区遥感图像校正 | 第29-34页 |
·遥感影像的幅射校正 | 第30-31页 |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 | 第31-34页 |
·遥感影像的季相模拟 | 第34-35页 |
·遥感影像的分类 | 第35-41页 |
·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 第35-36页 |
·结合GPS技术选择训练场地 | 第36-38页 |
·监督分类 | 第38页 |
·分类结果评价 | 第38-41页 |
第五章 于田县绿洲LUCC时空变化分析 | 第41-53页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 第42-51页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幅度 | 第42-46页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分析 | 第46-51页 |
·单一 LUCC 动态度 | 第46-47页 |
·综合 LUCC 动态度 | 第47-48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状态度指数 | 第48-51页 |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于田绿洲LUCC与稳定性分析 | 第53-65页 |
·绿洲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 第53-55页 |
·绿洲稳定性的时空尺度分析 | 第55页 |
·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与其稳定性的关系 | 第55-56页 |
·于田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变化 | 第56-58页 |
·于田县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景观时空变异 | 第56-57页 |
·绿洲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 第57-58页 |
·绿洲稳定性分析 | 第58-59页 |
·各种LUCC景观斑块变化对绿洲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9-65页 |
第三部分 绿洲稳定性分析结果检验及结束语 | 第65-74页 |
第七章 绿洲稳定性专家评价 | 第65-72页 |
·专家调查意见的获取 | 第65-69页 |
·野外考察的情况、专家调查意见表 | 第65-68页 |
·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68页 |
·绿洲稳定性总体趋势图 | 第68-69页 |
·影响于田绿洲稳定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 | 第69-72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72-7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2页 |
·研究结果对干旱区绿洲研究的贡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文献摘要 | 第74-86页 |
参与的研究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