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地区民族建筑特征及其更新——以五棵树村为载体进行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子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石林地区概况 | 第11页 |
| ·五棵树村现状 | 第11-13页 |
| ·石林撒尼民族建筑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及动态 | 第18-26页 |
| ·国外地方性(地域性)建筑实践及理论 | 第19-23页 |
| ·国内乡土及民族建筑探索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撒尼村落环境现象 | 第26-44页 |
| ·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引入 | 第26-27页 |
|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27-31页 |
| ·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 ·村落形态 | 第28-29页 |
| ·院落形式 | 第29-30页 |
| ·建筑实体 | 第30-31页 |
| ·五棵树村自然资源 | 第31页 |
|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 第31-37页 |
| ·历史沿革 | 第31-32页 |
| ·民族文化 | 第32-34页 |
| ·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 | 第34-36页 |
| ·风水观念 | 第36-37页 |
| ·石林地区场所精神 | 第37-42页 |
| ·场所的概念 | 第37页 |
| ·石林地区撒尼民族建筑场所精神 | 第37-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撒尼民居建筑分类及其特征 | 第44-64页 |
| ·撒尼民居建筑分类 | 第44-51页 |
| ·原始形态 | 第45-47页 |
| ·演进形态 | 第47-48页 |
| ·现实形式 | 第48-51页 |
| ·撒尼民居平面组合形式 | 第51-56页 |
| ·“(?)”型平面 | 第52-53页 |
| ·“(?)”型平面 | 第53-54页 |
| ·“(?)”型平面 | 第54-55页 |
| ·“(?)”型平面 | 第55-56页 |
| ·撒尼民居院落特征 | 第56-61页 |
| ·向心性 | 第56-58页 |
| ·开放性 | 第58-59页 |
| ·组织性 | 第59页 |
| ·自然性 | 第59页 |
| ·宗法性 | 第59-60页 |
| ·适宜性 | 第60-61页 |
| ·撒尼民居聚落特征 | 第61页 |
| ·撒尼民居建筑特征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撒尼民族建筑原型及其变体分析 | 第64-78页 |
| ·建筑类型学的指导意义 | 第64-71页 |
| ·类型与原型的关系 | 第64-65页 |
| ·原型与变体 | 第65-66页 |
| ·类型与形态的演进过程 | 第66-67页 |
| ·建筑类型学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67-71页 |
| ·撒尼民族建筑原型 | 第71-73页 |
| ·村落聚居原型 | 第71-72页 |
| ·建筑构成原型 | 第72页 |
| ·结构及构造原型 | 第72-73页 |
| ·撒尼民族建筑原型变体分析 | 第73-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五棵树村撒尼民族建筑更新构想 | 第78-106页 |
| ·村落更新构想 | 第78-8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8-79页 |
| ·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79页 |
| ·构思立意与规划总则 | 第79-80页 |
| ·总体规划 | 第80-81页 |
| ·功能分区 | 第81-84页 |
| ·景观分析 | 第84-89页 |
| ·新型民居构想 | 第89-100页 |
| ·适宜技术 | 第89-95页 |
| ·撒尼新型民居设计 | 第95-100页 |
| ·山地茶室构想 | 第100-105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 后记 | 第108-109页 |
| 附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