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7-19页 |
·引言 | 第7-8页 |
·黑碳气溶胶 | 第8-9页 |
·黑碳气溶胶的性质 | 第9-11页 |
·黑碳气溶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1-15页 |
·对我国黑碳气溶胶的研究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9页 |
·论文主要目的 | 第17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地区黑碳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 | 第19-38页 |
·三维输送-扩散模式框架 | 第19-20页 |
·模式中各种过程的考虑及参数的选取 | 第20-23页 |
·平流和扩散的处理 | 第20-22页 |
·干沉降过程 | 第22-23页 |
·湿沉降过程 | 第23页 |
·模拟区域 | 第23页 |
·模式输入资料及相关处理 | 第23-25页 |
·黑碳气溶胶排放源 | 第23-25页 |
·黑碳气溶胶的初始浓度 | 第25页 |
·输入气象资料和下垫面资料 | 第25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25-36页 |
·黑碳气溶胶季节和年平均分布 | 第26-28页 |
·模拟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的比较 | 第28-31页 |
·黑碳气溶胶沉降过程的讨论 | 第31-33页 |
·干沉降的影响 | 第31-32页 |
·湿沉降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与其他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33-34页 |
·与MODIS的卫星反演AOD结果的比较 | 第34-35页 |
·模拟结果的评价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上甸子地区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 | 第38-54页 |
·观测地点和观测方法 | 第38-39页 |
·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 | 第39-43页 |
·地面风对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 第43-46页 |
·地面风向的影响 | 第44-45页 |
·地面风速的影响 | 第45-46页 |
·长距离输送对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 第46-51页 |
·Lagrangian三维后向轨迹和簇分析 | 第47-48页 |
·簇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黑碳气溶胶浓度与北京、天津污染指数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54-57页 |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 第54-55页 |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今后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