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第一章 人文精神与理论基础 | 第12-36页 |
第一节 冯友兰的人文关怀 | 第12-17页 |
一、 真正的哲学家必须以身载道 | 第12-15页 |
二、 哲学家的人文追求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别共殊的方法及其意义 | 第17-28页 |
一、 “别共殊”的理论渊源 | 第18-23页 |
二、 “别共殊”的理论限制及其突破 | 第23-28页 |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中国式诠释及其运用 | 第28-3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 | 第28-30页 |
二、 唯物史观与哲学、哲学史 | 第30-33页 |
二、 唯物史观与社会文化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动力 | 第36-60页 |
第一节 历史发展规律 | 第36-46页 |
一、 道体的“日新”与事物变化之规律 | 第37-39页 |
二、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 第39-46页 |
第二节 历史发展动力 | 第46-52页 |
一、 理、势与历史发展 | 第47-49页 |
二、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49-52页 |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思想 | 第52-60页 |
一、 理、势与社会制度 | 第52-54页 |
二、 社会思想是“势”的反映 | 第54-56页 |
三、 社会制度与理想 | 第56-60页 |
第三章 社会文化与中西文化之争 | 第60-99页 |
第一节 近代中西文化争论的回顾与检讨 | 第60-73页 |
一、 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 第60-66页 |
二、 从“戊戌维新”到“新文化运动” | 第66-73页 |
第二节 冯友兰文化观的理论演进 | 第73-88页 |
一、 “地域差异”说与“价值取向”论 | 第74-77页 |
二、 “时代差异”说与“文化古今”论 | 第77-80页 |
三、 “社会类型”说与“文化类型”论 | 第80-86页 |
四、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三节 冯友兰、梁漱溟文化观比较 | 第88-99页 |
一、 梁漱溟文化观述论 | 第88-95页 |
二、 冯友兰、梁漱溟文化观比较 | 第95-99页 |
第四章 近代中国与民主政治 | 第99-128页 |
第一节 民主政治的涵义 | 第99-108页 |
一、 民主政治的原则 | 第100-104页 |
二、 民主政治的态度 | 第104-108页 |
第二节 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 第108-115页 |
一、 武力割据与平均地权:民主政治初步 | 第108-110页 |
二、 工业化: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 第110-115页 |
第三节 冯友兰与当代新儒家民主政治观念比较 | 第115-128页 |
一、 从“圣王”到“王圣”:“内圣”与“外王”的分裂 | 第115-119页 |
二、 “内圣外王”学新解:当代新儒家民主政治观念检视 | 第119-128页 |
第五章 近代中国与社会革命 | 第128-156页 |
第一节 革命的依据与任务 | 第128-142页 |
一、 革命的道德依据 | 第128-136页 |
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 第136-141页 |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革命的形式与道路 | 第142-147页 |
一、 “征诛”与“揖让”结合: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形式 | 第142-145页 |
二、 “征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 | 第145-147页 |
第三节 革命性质 | 第147-156页 |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第147-149页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第149-156页 |
第六章 社会道德与继承发展 | 第156-182页 |
第一节 道德善恶及其起源 | 第156-164页 |
一、 道德的涵义 | 第156-158页 |
二、 人性与道德善恶 | 第158-164页 |
第二节 道德的层次 | 第164-172页 |
一、 同一组织层次,道德标准不同 | 第164-166页 |
二、 不同组织层次,道德标准各异 | 第166-168页 |
三、 公德与私德 | 第168-172页 |
第三节 不变道德与可变道德 | 第172-182页 |
一、 不变道德与可变道德 | 第173-175页 |
二、 经济发展与道德变迁 | 第175-179页 |
三、 “抽象继承法”及其意义 | 第179-182页 |
第七章 社会教育与学术独立思想 | 第182-211页 |
第一节 传统教育思想的新诠释 | 第183-186页 |
一、 兴趣、才、学 | 第183-185页 |
二、 勤、敬 | 第185-186页 |
第二节 生产社会化与教育革新 | 第186-193页 |
一、 生产社会化与教育制度的革新 | 第186-189页 |
二、 生产社会化与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 第189-193页 |
第三节 学术独立思想 | 第193-211页 |
一、 学术独立思想的孕育时期 | 第193-196页 |
二、 学术独立思想的形成时期 | 第196-202页 |
三、 学术独立思想的成熟时期 | 第202-211页 |
第八章 终极关切与安身立命:以哲学代宗教 | 第211-252页 |
第一节 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 | 第212-219页 |
一、 “鬼能作祟” | 第212-213页 |
二、 “以鬼为神” | 第213-216页 |
三、 “诗”的表达与“神道设教” | 第216-219页 |
第二节 以哲学代宗教 | 第219-234页 |
一、 中国思想传统之“以哲学代宗教” | 第219-222页 |
二、 “新理学”之“以哲学代宗教” | 第222-234页 |
第三节 冯友兰、蔡元培、梁漱溟宗教观之比较 | 第234-252页 |
一、 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 | 第234-237页 |
二、 梁漱溟之“以道德代宗教” | 第237-245页 |
三、 冯友兰、蔡元培、梁漱溟之宗教观比较 | 第245-252页 |
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 | 第252-256页 |
后记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