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2 国内外锌渣研究的概况 | 第15-18页 |
1.2.1 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1.2.2 锌渣传统的回收工艺 | 第17-18页 |
1.3 锌渣传统回收工艺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4 主要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铜镉渣溶解浸出工艺的研究 | 第21-28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1.1 浸出过程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2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 第22-23页 |
2.2 浸出过程 | 第23-27页 |
2.2.1 铜镉渣粒径大小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硫酸浓度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2.2.3 温度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4 铜的浸出对总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 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锌渣中粗锌的提取 | 第28-34页 |
3.1 湿磨分离金属锌 | 第28-31页 |
3.1.1 工艺流程 | 第28页 |
3.1.2 实验条件研究 | 第28-30页 |
3.1.3 湿磨分离的最佳工艺条件 | 第30-31页 |
3.2 水选锌渣 | 第31页 |
3.3 湿磨后溢流泥浆的综合应用 | 第31-33页 |
3.3.1 浮选分离 | 第31-32页 |
3.3.2 锌渣湿磨后的溢流泥浆制ZnCl_2 | 第32-33页 |
3.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铅渣中浮选铅 | 第34-43页 |
4.1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34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4.1.2 材料和试剂 | 第34页 |
4.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34-42页 |
4.2.1 工艺流程 | 第34-35页 |
4.2.2 铅渣的磨细 | 第35-36页 |
4.2.3 硫化钠在浮选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4.2.4 硫化钠的用量对铅渣浮选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5 渣浆的PH值对铅渣的浮选影响 | 第38-39页 |
4.2.6 硫化作用时间对铅渣浮选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7 浮选时间对铅的回收率的影响 | 第40页 |
4.2.8 药剂的用量对铅渣回收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 问题与讨论 | 第42页 |
4.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从铜镉渣酸浸后废渣中提取粗铅的研究 | 第43-50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43页 |
5.2 试验工艺流程 | 第43-44页 |
5.3 工艺条件 | 第44-47页 |
5.3.1 酸浸渣洗涤除杂 | 第44页 |
5.3.2 硫酸铅的转型 | 第44-46页 |
5.3.3 醋酸铅溶液的制备 | 第46-47页 |
5.3.4 金属铅的制备 | 第47页 |
5.4 硫酸浸渣中提取铅 | 第47-48页 |
5.5 问题与讨论 | 第48-49页 |
5.5.1 用锌粒代替锌粉 | 第48页 |
5.5.2 温度对置换速度的影响 | 第48页 |
5.5.3 溶液pH值对置换率及粗铅纯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5.5.4 锌粒的用量 | 第49页 |
5.6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从铜镉渣中置换回收铜的研究 | 第50-59页 |
6.1 反应原理 | 第50-51页 |
6.2 锌粉置换制备海绵铜 | 第51页 |
6.2.1 锌粉置换的优点 | 第51页 |
6.2.2 锌粉置换的不足 | 第51页 |
6.3 铁粉置换制备海绵铜 | 第51-54页 |
6.3.1 铁粉用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6.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2页 |
6.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6.3.4 铁粉置换铜的综合条件 | 第53-54页 |
6.3.5 铁粉置换铜的弊端 | 第54页 |
6.4 镉粉置换制备海绵铜 | 第54-57页 |
6.4.1 温度的影响 | 第55页 |
6.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6.4.3 新制海绵镉用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6.5 综合实验条件 | 第57-58页 |
6.6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滤液中和除铁的研究 | 第59-64页 |
7.1 中和试剂的选择 | 第59-60页 |
7.2 水解除铁 | 第60-63页 |
7.2.1 氧化剂的选择对除铁深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7.2.2 H_2O_2用量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7.2.3 温度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 第62页 |
7.2.4 其它条件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7.3 中和除铁的最佳工业条件 | 第63-64页 |
第八章 冶锌工业废渣中镉的回收利用 | 第64-70页 |
8.1 传统工艺提镉的缺点 | 第64页 |
8.2 用锌片置换镉 | 第64-67页 |
8.2.1 锌片用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8.2.2 温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8.2.3 锌片大小的影响 | 第66-67页 |
8.2.4 搅拌速度对置换率的影响 | 第67页 |
8.3 锌片置换镉的综合试验 | 第67-68页 |
8.4 锌粒置换镉的实验研究 | 第68-70页 |
第九章 Cu、Cd渣浸取液制取ZnSO_4·7H_2O | 第70-73页 |
9.1 概述 | 第70页 |
9.2 实验原料及工艺流程 | 第70-71页 |
9.3 实验技术条件的控制 | 第71-72页 |
9.4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72页 |
9.5 结论 | 第72-73页 |
第十章 冶锌工业废渣中铅、锌、铜、镉提取工艺的成本概算 | 第73-76页 |
10.1 原材料费 | 第73-74页 |
10.2 其它费用 | 第74页 |
10.3 利润估算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