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简表 | 第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7页 |
英文摘要 | 第17-24页 |
前言 | 第24-27页 |
第一部分 硅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改性修饰 | 第27-45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1.1.1 主要仪器与原料 | 第28-29页 |
1.1.2 SiNP的制备 | 第29页 |
1.1.3 正交实验 | 第29页 |
1.1.4 SiNP的电镜检测 | 第29页 |
1.1.5 X衍射分析 | 第29页 |
1.1.6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29-30页 |
1.1.7 SiNP的DNA结合试验 | 第30-31页 |
1.1.8 PMS-NP的制备与优化 | 第31页 |
1.1.9 PMS-NP的DNA结合及电镜检测 | 第31页 |
1.1.10 PMS-NP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31-32页 |
1.2 结果 | 第32-40页 |
1.2.1 SiNP的电镜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1.2.2 SiNP的正交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1.2.3 SiNP的X衍射结果 | 第36页 |
1.2.4 SiNP与DNA结合试验 | 第36-37页 |
1.2.5 同种SiNP经不同溶液处理后修饰PLL与DNA结合试验 | 第37-38页 |
1.2.6 不同粒径SiNP经PLL修饰后的DNA结合试验 | 第38页 |
1.2.7 SiNP修饰后的电镜结果 | 第38-39页 |
1.2.8 SiNP修饰后(PMS-NP)的细胞毒性 | 第39-40页 |
1.3 讨论 | 第40-45页 |
1.3.1 SiNP的微乳液法合成 | 第40-41页 |
1.3.2 SiNP自身不能与质粒DNA结合 | 第41-42页 |
1.3.3 PMS-NP的制备与优化 | 第42-43页 |
1.3.4 SiNP和PMS-NP在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第二部分 PMS-NP作为质粒DNA传递载体的研究 | 第45-5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46-47页 |
2.1.2 根据正交分析结果合成SiNP | 第47页 |
2.1.3 PMS-NP的制备 | 第47页 |
2.1.4 SiNP及PMS-NP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47页 |
2.1.5 质粒DNA大量制备与纯化 | 第47-48页 |
2.1.6 DNA结合滞留分析 | 第48-49页 |
2.1.7 DNA结合沉淀试验 | 第49页 |
2.1.8 DNA结合平衡分析 | 第49页 |
2.1.9 DNaseⅠ消化试验 | 第49页 |
2.1.10 质粒DNA转染及定性定量分析 | 第49-50页 |
2.2 结果 | 第50-55页 |
2.2.1 SiNP及PMS-NP的合成 | 第50-51页 |
2.2.2 PMS-NP可产生明显的DNA滞留现象 | 第51页 |
2.2.3 PMS-NP与质粒DNA的结合曲线 | 第51-52页 |
2.2.4 PMS-NP与DNA结合平衡曲线 | 第52-53页 |
2.2.5 PMS-NP能保护质粒DNA免遭DNaseⅠ降解 | 第53页 |
2.2.6 PMS-NP能有效转染培养细胞 | 第53-55页 |
2.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三部分 PMS-NP作为反义ODN传递载体的研究 | 第58-7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59-60页 |
3.1.2 反义与对照ODN | 第60页 |
3.1.3 PMS-NP的制备 | 第60页 |
3.1.4 反义ODN结合与血浆消化试验 | 第60-61页 |
3.1.5 细胞培养与转染技术 | 第61页 |
3.1.6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61-62页 |
3.1.7 荧光显微镜与相差显微镜检测ODN细胞内定位 | 第62页 |
3.1.8 RNA的抽提 | 第62页 |
3.1.9 PMS—NP介导c-myc基因反义ODN传递后mRNA表达检测 | 第62-63页 |
3.1.10 Western印迹分析 | 第63-64页 |
3.2. 结果 | 第64-71页 |
3.2.1 PMS-NP能够结合和保护反义ODN | 第64-66页 |
3.2.2 PMS-NP介导FITC标记ODN的反义传递 | 第66-67页 |
3.2.3 反义分子的细胞内定位 | 第67-68页 |
3.2.4 c-myc mRNA表达的反义效应 | 第68-71页 |
3.2.5 c-myc蛋白表达的反义效应 | 第71页 |
3.3. 讨论 | 第71-76页 |
第四部分 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76-8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4.1.1 主要材料 | 第77-78页 |
4.1.2 PMS-NP的制备 | 第78页 |
4.1.3 质粒DNA转染及荧光强度分析 | 第78页 |
4.1.4 反义寡核苷酸传递及流式细胞分析 | 第78-79页 |
4.1.5 血浆蛋白反应滤过试验 | 第79-80页 |
4.1.6 红细胞聚集试验 | 第80页 |
4.2. 结果 | 第80-85页 |
4.2.1 在含血清培基中PMS-NP的质粒DNA转移能力明显减低 | 第80-81页 |
4.2.2 在含血清培基中PMS-NP介导的反义寡核苷酸传递效率显著下降 | 第81-83页 |
4.2.3 PMS-NP基因复合物可与血浆蛋白反应 | 第83-84页 |
4.2.4 PMS-NP基因复合物可致红细胞聚集 | 第84-85页 |
4.3. 讨论 | 第85-87页 |
第五部分 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的口服基因传递 | 第87-9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5.1.1 主要材料 | 第88-89页 |
5.1.2 PMS—NP/DNA混合物的准备 | 第89页 |
5.1.3 PMS—NP/DNA混合物喂食小鼠 | 第89页 |
5.1.4 荧光素酶实验(luciferase assay) | 第89-90页 |
5.1.5 LacZ报告基因表达的组织学分析 | 第90页 |
5.2. 结果 | 第90-93页 |
5.2.1 荧光素酶报道基因在胃和小肠中的表达时效 | 第90-92页 |
5.2.2 Lac Z报道基因表达的组织学分析 | 第92-93页 |
5.3. 讨论 | 第93-95页 |
第六部分 生物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研制与应用 | 第95-10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6.1.1 主要材料 | 第96-97页 |
6.1.2 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97页 |
6.1.3 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97页 |
6.1.4 荧光氧化硅纳米颗粒光谱测定 | 第97页 |
6.1.5 荧光猝灭试验 | 第97-98页 |
6.1.6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98-99页 |
6.1.7 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第99页 |
6.2. 结果 | 第99-104页 |
6.2.1 生物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99-100页 |
6.2.2 生物荧光硅纳米颗粒的波谱特性 | 第100-101页 |
6.2.3 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发光性质 | 第101-102页 |
6.2.4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102-103页 |
6.2.5 细胞内的荧光定位 | 第103-104页 |
6.3. 讨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综述 | 第118-138页 |
纳米基因转运体:原理、研制与应用 | 第118-131页 |
纳米医学的圣殿 | 第131-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144页 |
附件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