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1页 |
1 羊肚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羊肚菌营养成分分析 | 第9-10页 |
·培养技术研究 | 第10-11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1-12页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14页 |
2 食用菌菌种鉴定及分子系统学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14页 |
·拮抗反应实验 | 第14-15页 |
·同工酶技术 | 第15页 |
·DNA指纹技术 | 第15页 |
3 RAPD分析技术在食药用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5-21页 |
·RAPD分析技术在鹅膏属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6页 |
·RAPD分析技术在虫生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RAPD分析技术在木耳属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RAPD分析技术在双孢菇及大肥菇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RAPD分析技术在草菇属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RAPD分析技术对共生食用菌分离菌株的遗传鉴定 | 第18页 |
·RAPD分析技术在松茸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RAPD分析技术在粘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9页 |
·RAPD分析技术在松柳菇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9页 |
·RAPD分析技术在香菇属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9页 |
·RAPD分析技术在蜜环菌属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RAPD分析技术在金针菇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羊肚菌属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菌株分离培养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页 |
·菌株分离方法 | 第22页 |
·分离菌株的培养 | 第22页 |
·菌丝体及子实体对照总DNA提取 | 第22-23页 |
·RAPD反应 | 第23-24页 |
·试剂 | 第23页 |
·RAPD扩增反应条件 | 第23-24页 |
·RAPD随机引物编号及其序列 | 第24页 |
·RAPD扩增用引物的筛选 | 第24页 |
·RAPD扩增 | 第24页 |
·产物检测 | 第24-27页 |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 第27-28页 |
·数据的记录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菌株的培养特性 | 第28-29页 |
·RAPD反应的适宜条件 | 第29-30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0页 |
·供试菌株的模板DNA提取结果 | 第30页 |
·扩增结果 | 第30-31页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聚类分析 | 第31-36页 |
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RAPD技术对羊肚菌系统学关系研究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仪器 | 第37页 |
·子实体总DNA的提取 | 第37页 |
·RAPD反应 | 第37-38页 |
·试剂 | 第37页 |
·RAPD扩增反应条件 | 第37页 |
·RAPD随机引物编号及其序列 | 第37页 |
·RAPD扩增用引物的筛选 | 第37页 |
·RAPD扩增 | 第37-38页 |
·产物检测 | 第38页 |
·数据记录与处理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8页 |
·子实体模板总DNA提取结果 | 第38页 |
·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7页 |
1 关于菌株分离方法 | 第43页 |
2 关于国内羊肚菌菌种现状 | 第43页 |
3 关于RAPD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 第43-44页 |
4 关于RAPD结果的可靠性 | 第44页 |
5 关于羊肚菌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 第44-45页 |
6 关于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