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声诗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英文提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第一节 宋人的声诗观念 | 第10-13页 |
第二节 郭茂倩的声诗观 | 第13-15页 |
第三节 声诗非由乐以定辞 | 第15-17页 |
第四节 声诗与“旧声” | 第17-23页 |
第五节 宋代声诗的界定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唐音流韵 | 第26-56页 |
第一节 宋人歌唐诗 | 第26-34页 |
一、 唐诗在宋朝歌唱的记录 | 第26-30页 |
二、 歌唱事实之分析 | 第30-34页 |
第二节 《竹枝》的歌唱 | 第34-44页 |
一、 唐音《竹枝》 | 第34-37页 |
二、 《竹枝》唱法在宋代的变化 | 第37-41页 |
三、 《竹枝》在宋代的传播 | 第41-44页 |
第三节 《渭城曲》 | 第44-56页 |
一、 宋人歌唐《渭城曲》 | 第45-50页 |
二、 宋人借《阳关》(《渭城》)歌宋诗 | 第50-56页 |
第三章 宋人歌宋诗 | 第56-90页 |
第一节 研究史的回顾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宋人歌宋诗纪事 | 第59-67页 |
第三节 “著腔子唱好诗”与《瑞鹧鸪》 | 第67-77页 |
一、 宋人唱诗所借之“腔” | 第68-69页 |
二、 七言八句诗的歌唱 | 第69-73页 |
三、 “著腔子”之歌法 | 第73-76页 |
四、 因《瑞鹧鸪》而生的联想 | 第76-77页 |
第四节 “以诗度曲”与“(?)括” | 第77-90页 |
一、 以诗度曲 | 第78-81页 |
二、 “(?)括” | 第81-90页 |
第四章 仪式声诗的制作 | 第90-116页 |
第一节 宫廷雅乐追慕三代风范 | 第90-95页 |
第二节 郊祀声诗“雅颂”化 | 第95-100页 |
第三节 祠祀声诗多为“楚歌”体 | 第100-116页 |
第五章 文人会吟及其诗乐观 | 第116-178页 |
第一节 “旧声”歌诗的音乐背景 | 第116-122页 |
第二节 雅乐制定者对“诗乐”的维护 | 第122-133页 |
一、 宋祁的声诗 | 第122-127页 |
二、 韩琦用“阕” | 第127-129页 |
三、 胡瑗太学歌《诗》及阮逸乐 | 第129-133页 |
第三节 “好古嗜学”者的会饮歌唱 | 第133-148页 |
一、 好古之趣与“古曲”歌唱 | 第133-137页 |
二、 乐舞诗中的“古遗音” | 第137-145页 |
三、 诗追“大乐”,反对艳声 | 第145-148页 |
第四节 北宋中期文人的声诗观 | 第148-166页 |
一、 苏轼论“乐”及对声诗的重视 | 第149-153页 |
二、 苏轼论琴及琴歌谱写 | 第153-160页 |
三、 黄庭坚“乐为诗之美”说 | 第160-162页 |
四、 张耒云:“诗、曲,类也。” | 第162-164页 |
五、 黄裳“或为长短篇及五七言,或协以声而歌之” | 第164-166页 |
第五节 南北宋之交的声诗理论 | 第166-178页 |
一、 音乐典籍的编撰 | 第166-170页 |
二、 王灼的歌曲观 | 第170-172页 |
三、 《海录碎事》歌曲门的设立 | 第172-173页 |
四、 郑樵倡导“诗为声也,不为义也。” | 第173-178页 |
第六章 民间声诗 | 第178-190页 |
第一节 宋代的山歌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吴歌的歌唱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吴歌体制在宋代的变迁 | 第182-190页 |
第七章 乐语口号及其他 | 第190-207页 |
第一节 关於名称 | 第191-194页 |
第二节 乐语的制作 | 第194-195页 |
第三节 乐语的表演 | 第195-202页 |
第四节 口号声诗 | 第202-207页 |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 第207-8页 |
附录一: 《宋代声诗纪事》(略) | 第8页 |
附录二: 《全宋诗》中的乐舞资料(略) | 第8-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