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含油气盆地综合分析
| 前言 | 第1-19页 |
| 第一章 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36页 |
| 1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3页 |
| ·大地构造轮廓 | 第19-20页 |
| ·新疆区域地质演化特征 | 第20-23页 |
| 2 、 伊犁-中天山微板块及伊犁地块 | 第23-25页 |
| ·伊犁-中天山微板块 | 第23页 |
| ·伊犁地块 | 第23-25页 |
| 3 、 控盆断裂特征 | 第25-28页 |
| ·盆地北缘科古琴-博罗科努NWW向断裂带 | 第26页 |
| ·盆地南缘哈尔克-那拉提山北缘NEE向断裂带 | 第26页 |
| ·盆内近EW向断裂带 | 第26-27页 |
| ·NE和NW向X型剪切断裂带 | 第27-28页 |
| 4 、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点 | 第28-36页 |
| ·北部坳陷带 | 第28-32页 |
| ·中央隆起带(乌孙山~脱勒斯拜克隆起) | 第32-33页 |
| ·南部坳陷带 | 第33-36页 |
| 第二章 地层组合序列及构造演化 | 第36-56页 |
| 1 、 盆地基底特征 | 第36-37页 |
| ·前震旦纪结晶基底 | 第36页 |
| ·震旦-上古生代褶皱基底 | 第36-37页 |
| 2 、 盖层组合序列与对比 | 第37-42页 |
| ·二叠纪地层序列与对比 | 第38-40页 |
| ·三叠纪地层序列与对比 | 第40页 |
| ·侏罗纪地层序列与对比 | 第40-42页 |
| ·白垩纪、第三纪地层发育特征 | 第42页 |
| 3 、 构造层划分、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 | 第42-50页 |
| ·构造层划分原则 | 第43-44页 |
| ·构造层划分 | 第44页 |
| ·构造演化、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 | 第44-50页 |
| 4 、 盆地类型及盆地演化 | 第50-56页 |
| ·二叠纪陆内裂谷盆地 | 第51-53页 |
| ·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陆内坳陷盆地 | 第53-54页 |
| ·新生代晚期逆冲改造山间盆地 | 第54页 |
| ·盆地类型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盆地充填型式与沉积层序 | 第56-76页 |
| 1 、 盆地沉积、沉降史分析 | 第56-62页 |
| ·盆地沉降幅度与沉积速率特征 | 第56-59页 |
| ·沉积、沉降速率及其与烃源岩的形成 | 第59-62页 |
| 2 、 层序划分 | 第62-63页 |
| 3 、 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序 | 第63-72页 |
| ·二叠系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序 | 第63-65页 |
| ·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序 | 第65-66页 |
| ·侏罗系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序 | 第66-68页 |
| ·盆地充填演化分析 | 第68-72页 |
| 4 、 沉积相、沉积环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72-74页 |
| ·对烃源岩的控制 | 第72-74页 |
| ·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 | 第74页 |
| 5 、 二叠纪原始盆地残存状态 | 第74-76页 |
| 第四章 盆地热演化 | 第76-92页 |
| 1 、 孢粉、藻类等透光、荧光和色度指数测定 | 第76-79页 |
| 2 、 古地温恢复 | 第79-88页 |
| ·流体包裹体测温 | 第79-83页 |
| ·有机质镜煤反射率反演古地温 | 第83-88页 |
| 3 、 伊宁凹陷埋藏史与热演化史分析 | 第88-92页 |
| ·剥蚀厚度的恢复及埋藏史研究 | 第88-90页 |
| ·有机质热演化与油气成藏 | 第90-92页 |
| 第五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92-143页 |
| 1 、 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 第92-121页 |
| ·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 第92-95页 |
| ·烃源岩生物标记物特征及油源对比 | 第95-110页 |
|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0-121页 |
| 2 、 储集层评价 | 第121-130页 |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122-123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23-125页 |
| ·成岩演化与储层评价 | 第125-129页 |
| ·有利储层预测 | 第129-130页 |
| 3 、 盖层条件 | 第130-132页 |
| ·盖层特征 | 第131-132页 |
| ·盖层评价 | 第132页 |
| 4 、 生储盖组合评价 | 第132-133页 |
| 5 、 油气运移、保存条件评价 | 第133-136页 |
| ·油气运移条件评价 | 第133-134页 |
| ·构造运动及其对油气成藏与保存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 ·区域盖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 第135-136页 |
| 6 、 圈闭特征 | 第136-138页 |
| ·南部斜坡带 | 第136-137页 |
| ·中央洼陷带 | 第137-138页 |
| ·北部断隆带 | 第138页 |
| 7 、 火成岩与油气关系分析 | 第138-141页 |
| ·宁2井、宁5井火成岩特征 | 第138-139页 |
| ·火成岩与油气的关系 | 第139-141页 |
| 8 、 成藏条件综合评价 | 第141-143页 |
| 第六章 伊犁盆地与新疆含油气盆地类比 | 第143-160页 |
| 1 、 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差异性 | 第144页 |
| 2 、 新疆盆地形成演化对比 | 第144-149页 |
| ·准噶尔盆地类型及构造演化 | 第144-146页 |
| ·塔里木盆地类型及构造演化 | 第146页 |
| ·吐哈盆地类型及构造演化 | 第146-149页 |
| 3 、 新疆挤压型盆地的结构特征及构造变形特点 | 第149-152页 |
| ·盆地类型结构特征 | 第149-151页 |
| ·盆地变形特征对比 | 第151-152页 |
| 4 、 新疆含油气盆地成藏条件对比及油气形成特征 | 第152-160页 |
| ·成藏条件对比 | 第152-153页 |
| ·新疆含油气盆地油气形成特征 | 第153-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