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1-15页 |
一、 油藏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二、 油藏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 第12-13页 |
三、 延长统地层划分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15-23页 |
一、 基准旋回面的识别 | 第15-16页 |
二、 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对比 | 第16-21页 |
三、 旋回对比结果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3-28页 |
第二节 长6油层组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28-37页 |
一、 砂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28-29页 |
二、 古水流与砂体展布发育特征分析 | 第29-37页 |
第四章 长6储层特征、非均质性及分类 | 第37-64页 |
第一节 长6储层砂体展布及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 第37-41页 |
一、 长6油层组各小层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二、 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系数 | 第38页 |
三、 长6油层组各小层孔隙度、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变化 | 第38-41页 |
第二节 长6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41-45页 |
一、 垂向上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 第41-42页 |
二、 层内夹层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 | 第45-46页 |
第四节 长6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6-50页 |
一、 岩石学特征 | 第46-48页 |
二、 孔喉特征 | 第48-50页 |
第五节 储层层布、物性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 第50-52页 |
一、 砂体展布、含油性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 第50页 |
二、 沉积微相对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三、 不同沉积微相的水驱特征不同 | 第51-52页 |
第六节 盘古梁长6油层组储层分类 | 第52-64页 |
一、 参数的选取 | 第52-53页 |
二、 评价方法过程及结果 | 第53-64页 |
第五章 长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 第64-74页 |
第一节 流动单元的概念与划分 | 第64-65页 |
一、 流动单元的定义 | 第64页 |
二、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过程 | 第64-65页 |
第二节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分类标准及特征 | 第65-68页 |
一、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划分和分类标准 | 第65-66页 |
二、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的特征 | 第66页 |
三、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 | 第66-68页 |
第三节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分析 | 第68-74页 |
一、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的剖面分布特征 | 第68-69页 |
二、 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69-74页 |
结论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