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版权:承载人类文明的权利 | 第10-22页 |
第一节 新技术下的现代版权 | 第10-16页 |
一、 版权:从特权到私权 | 第11-13页 |
(一) 版权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12页 |
(二) 版权是私权 | 第12页 |
(三) 版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 第12-13页 |
二、 现实:版权法保护范围的扩张 | 第13-16页 |
(一) 版权保护客体与权利内容逐渐增多 | 第13-14页 |
(二) 版权保护期限呈增长趋势 | 第14-15页 |
(三) 个人使用的限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版权侵权行为--闯入的无形藩篱的“海盗”行为 | 第16-22页 |
一、 侵权行为的一般理论 | 第16-18页 |
(一) 侵权行为概述 | 第16-17页 |
(二)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7-18页 |
二、 版权侵权的构成、类型及特点 | 第18-22页 |
(一) 版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18-20页 |
(二) 版权侵权的类型 | 第20-21页 |
(三) 版权侵权的特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版权侵权法律救济的基础理论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权利与救济 | 第22-26页 |
一、 救济的含义 | 第23-24页 |
二、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 第24-25页 |
三、 传统救济的功能性扩张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版权救济的价值分析--效率与公平 | 第26-31页 |
一、 效率作为法律救济的价值目标 | 第26-28页 |
(一) 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证效率 | 第26-27页 |
(二) 侵权法经济分析的基本观点 | 第27页 |
(三) 法律救济应成为有效的事前防范激励 | 第27-28页 |
二、 公平--法律救济的最根本原则 | 第28-31页 |
(一) 公平就是利益的均衡 | 第28页 |
(二)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 第28-29页 |
(三) 版权侵权救济对利益平衡的考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版权侵权法律救济若干问题研究 | 第31-53页 |
第一节 版权救济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版权侵权救济的民事责任理论 | 第32-44页 |
一、 侵犯版权的民事责任 | 第33页 |
二、 版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33-44页 |
(一)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 第34-37页 |
(二) 版权侵权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的全面确立抑或是二元归责体系的建立? | 第37-44页 |
第三节 版权侵权救济实现方式和途径的考察 | 第44-53页 |
一、 制止即发侵权--超越传统侵权法理念的救济措施 | 第45-47页 |
(一) 即发侵权是否侵权? | 第45-46页 |
(二) 对即发侵权的救济 | 第46页 |
(三) 制止即发侵权措施的适用 | 第46-47页 |
二、 版权的技术措施保护--版权人的自力救济 | 第47-50页 |
(一) 技术措施与版权法 | 第47-48页 |
(二) 技术措施是版权人的自力救济 | 第48-49页 |
(三) 利益平衡--技术措施的保护与限制 | 第49-50页 |
三、 版权的集体管理组织--版权人的权利代言人 | 第50-53页 |
(一) 法律意义上的版权人 | 第50-51页 |
(二) 数字网络时代版权人实现救济的“绿色通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我国版权救济制度立法的缺陷及完善 | 第53-64页 |
第一节 国外版权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53-58页 |
一、 TRIPS规定的救济措施 | 第53-55页 |
二、 美国版权法的救济措施 | 第55-56页 |
三、 其他国家的版权救济措施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我国版权救济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展望 | 第58-64页 |
一、 我国版权救济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58-60页 |
二、 我国版权救济制度的发展展望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声明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