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多中心临床评价及退变兔颈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测试与手法干预效果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 前言 | 第9-10页 |
二、 临床研究部分 | 第10-36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11-15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2 一般资料 | 第11-14页 |
3 病例选择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 分组方法 | 第15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3 评分标准 | 第16-17页 |
4 病情分级标准 | 第17页 |
5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6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三) 研究结果 | 第18-24页 |
1 疗效观察 | 第18-24页 |
2 安全性与顺因性 | 第24页 |
3 随访情况 | 第24页 |
(四) 讨论 | 第24-33页 |
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6页 |
2 现代医学对发病机理的几点认识 | 第26-28页 |
3 手法的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28-31页 |
4 定点拔伸的力学分析 | 第31-33页 |
(五) 结论 | 第33页 |
(六)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三、 实验研究部分 | 第36-50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6-37页 |
2 治疗方法 | 第37页 |
3 颈椎间盘的取材与生物力学性能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4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二) 结果 | 第38-40页 |
1 颈椎间盘压缩力学变化 | 第38-39页 |
2 颈椎运动节段的扭转力学变化 | 第39-40页 |
(三) 讨论 | 第40-47页 |
1 退变颈椎间盘的生化变化 | 第40-42页 |
2 退变颈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 | 第42-43页 |
3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第43-45页 |
4 推拿手法的疗效及作用机理 | 第45-47页 |
(四) 结论 | 第47-48页 |
(五)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文献综述 | 第5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