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插图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14页 |
1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32页 |
1. 1 空间的概念 | 第14-15页 |
1. 2 外部空间的形成 | 第15-16页 |
1. 3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特征和属性 | 第16-18页 |
1. 3. 1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特征 | 第16页 |
1. 3. 2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属性 | 第16-18页 |
1. 4 高层建筑及其底部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 | 第18-32页 |
2 高层建筑及其底部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设计 | 第32-41页 |
2. 1 建筑设计的城市观 | 第32页 |
2. 2 高层建筑城市观产生的背景 | 第32-39页 |
2. 2. 1 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密切关系 | 第32-35页 |
2. 2. 2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变迁 | 第35-36页 |
2. 2. 3 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兴起 | 第36-39页 |
2. 3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2. 3. 1 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2. 3. 2 城市观与建筑研究的层次性 | 第40-41页 |
3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形态之构成 | 第41-62页 |
3. 1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41-46页 |
3. 1. 1 物质构成要素 | 第41-44页 |
3. 1. 2 人的要素 | 第44-45页 |
3. 1. 3 功能基础 | 第45-46页 |
3. 2 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组织 | 第46-51页 |
3. 2. 1 高层区的城市交通网络 | 第47-48页 |
3. 2. 2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衔接 | 第48-51页 |
3. 3 技术因素的影响 | 第51-56页 |
3. 3. 1 政策法规 | 第51-52页 |
3. 3. 2 结构体系 | 第52-54页 |
3. 3. 3 环境质量 | 第54-56页 |
3. 4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的功能类型 | 第56-59页 |
3. 5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的构成形态 | 第59-62页 |
4 营造宜人的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 | 第62-91页 |
4. 1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 第62-67页 |
4. 1. 1 在整体观指导下设计 | 第62-63页 |
4. 1. 2 找回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 第63-64页 |
4. 1. 3 自然观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4. 1. 4 立体化城市空间 | 第65-66页 |
4. 1. 5 营造空间场所精神 | 第66-67页 |
4. 2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 第67-82页 |
4. 2. 1 全面分析与综合 | 第67-68页 |
4. 2. 2 运用空间设计的基本手法 | 第68-76页 |
4. 2. 3 利用技术改善物理环境 | 第76-78页 |
4. 2. 4 将城市空间引入室内 | 第78-82页 |
4. 3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细则 | 第82-91页 |
4. 3. 1 回归自然--绿化设计 | 第83-85页 |
4. 3. 2 流动的音乐--水体设计 | 第85-87页 |
4. 3. 3 不夜城市--照明设计 | 第87-88页 |
4. 3. 4 空间的升华--雕塑设计 | 第88-89页 |
4. 3. 5 人情味--室外设施设计 | 第89-90页 |
4. 3. 6 关怀残障人士--无障碍设计 | 第90-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