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的生态化趋向研究
中文题名 | 第1-3页 |
英文题名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插图清单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生态学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1.3 生态学原理在建筑学领域的渗透 | 第13-14页 |
1.4 有关建筑生态化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2 生态化态势下建筑创作的变革 | 第16-20页 |
2.1 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 | 第17-18页 |
2.2 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 第18页 |
2.3 建筑节能 | 第18-20页 |
3 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 第20-38页 |
3.1 地形地貌对建筑形体的制约 | 第21-23页 |
3.2 适应气候产生的建筑模式 | 第23-25页 |
3.3 利用水体改善建筑生态环境 | 第25-28页 |
3.3.1 水体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 第25-27页 |
3.3.2 在建筑环境中恢复自然水循环 | 第27-28页 |
3.4 通过绿化提高建筑环境质量 | 第28-31页 |
3.4.1 建筑室外绿化 | 第28-30页 |
3.4.2 建筑室内绿化 | 第30-31页 |
3.5 仿生学对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31-38页 |
3.5.1 建筑形式仿生 | 第32-35页 |
3.5.2 建筑结构仿生 | 第35-36页 |
3.5.3 建筑机能仿生 | 第36-38页 |
4 建筑创作生态化中的资源利用 | 第38-50页 |
4.1 建筑节地 | 第38-41页 |
4.1.1 开拓城市建筑空间 | 第39-40页 |
4.1.2 开发粘土砖替代墙体材料 | 第40-41页 |
4.2 建筑节水 | 第41-42页 |
4.2.1 推广节水型用水设备 | 第41-42页 |
4.2.2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 第42页 |
4.2.3 雨水的收集利用 | 第42页 |
4.3 生态环保建筑材料的探索 | 第42-46页 |
4.3.1 Reduce(减少使用) | 第43-45页 |
4.3.2 Reuse(重复利用) | 第45页 |
4.3.3 Recycle(循环利用) | 第45-46页 |
4.4 建筑的更新改造 | 第46-50页 |
5 建筑创作生态化的节能举措 | 第50-70页 |
5.1 建筑对太阳能的利用 | 第51-60页 |
5.1.1 被动式太阳能系统 | 第51-56页 |
5.1.2 主动式太阳能系统 | 第56-58页 |
5.1.3 太阳能发电 | 第58-60页 |
5.2 建筑自然采光 | 第60-64页 |
5.2.1 建筑遮阳措施 | 第60-63页 |
5.2.2 采光材料技术的革新 | 第63页 |
5.2.3 地下空间自然采光 | 第63-64页 |
5.3 建筑自然通风 | 第64-70页 |
5.3.1 利用风压差实现自然通风 | 第65-66页 |
5.3.2 利用热压差实现自然通风 | 第66-69页 |
5.3.3 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 第69-70页 |
6 新世纪建筑创作生态化的展望 | 第70-78页 |
6.1 建筑创作生态化的实践及启示 | 第70-74页 |
6.2 观念更新是建筑创作生态化的前提 | 第74-76页 |
6.2.1 建筑师和业主观念的转变 | 第74页 |
6.2.2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第74-75页 |
6.2.3 技术路线的选择 | 第75页 |
6.2.4 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75-76页 |
6.3 建筑创作生态化的展望 | 第76-78页 |
结束语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