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型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32页 |
| ·概述 | 第9页 |
| ·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和应用 | 第9-21页 |
| ·物理性质 | 第9-15页 |
| ·流动性质 | 第10-13页 |
| ·稳定性 | 第13-14页 |
| ·絮凝作用 | 第14-15页 |
| ·降低粘滞拽力 | 第15页 |
| ·化学性质 | 第15-18页 |
| ·水解反应 | 第16页 |
| ·羟甲基化反应 | 第16页 |
| ·磺甲基化反应 | 第16-17页 |
| ·胺甲基化反应(曼尼其Mannich反应) | 第17页 |
| ·霍夫曼(Hofmann)降解反应 | 第17-18页 |
| ·交联反应 | 第18页 |
|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第18-21页 |
| ·水处理 | 第19页 |
| ·石油开采 | 第19-20页 |
| ·造纸 | 第20页 |
| ·其它应用领域 | 第20-21页 |
| ·丙烯酰胺的聚合 | 第21-29页 |
| ·聚合机理 | 第21-23页 |
| ·链引发 | 第21-22页 |
| ·链增长 | 第22-23页 |
| ·链终止 | 第23页 |
| ·链转移 | 第23页 |
| ·引发体系 | 第23-26页 |
| ·过硫酸盐体系 | 第24页 |
| ·多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体系 | 第24-25页 |
| ·氢过氧化物引发体系 | 第25页 |
| ·有机过氧化物体系 | 第25页 |
| ·过渡金属离子体系 | 第25-26页 |
| ·聚合方法 | 第26-29页 |
| ·水溶液聚合 | 第26-27页 |
| ·反向乳液聚合 | 第27页 |
| ·反向悬浮聚合 | 第27-28页 |
| ·其它聚合方法 | 第28-29页 |
|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驱油剂的合成进展 | 第29-32页 |
| ·聚合方法 | 第29-32页 |
| ·均聚水解法 | 第29-30页 |
| ·共聚法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 ·实验药品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聚合反应 | 第33-34页 |
|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 第34页 |
| ·聚合物水解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 ·转化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 ·聚合物溶解速度的测定 | 第36页 |
| ·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68页 |
| ·影响共聚产物性能的因素 | 第37-40页 |
| ·本文研究工作的目标 | 第37页 |
| ·共聚合反应机理 | 第37-39页 |
| ·影响HPAM性能的因素 | 第39-40页 |
| ·引发体系的选择 | 第40-45页 |
| ·K_2S_2O_8-NaHSO_3体系 | 第40-41页 |
| ·造成聚合产物不溶的原因 | 第41-44页 |
| ·K_2S_2O_8-NH_2CONH_2体系 | 第44-45页 |
| ·聚合反应工艺条件 | 第45-51页 |
| ·反应温度 | 第45-46页 |
| ·反应时间 | 第46-51页 |
| ·升温时机的确定 | 第46-49页 |
| ·反应结束时间的确定 | 第49-51页 |
| ·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的比例 | 第51-54页 |
| ·共聚物水解度的控制 | 第51-53页 |
| ·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的比例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 第54-61页 |
| ·K_2S_2O_8的用量 | 第55-58页 |
| ·K_2S_2O_8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K_2S_2O_8的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 ·NH_2CONH_2的用量 | 第58-61页 |
| ·NH_2CONH_2的用量对分子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NH_2CONH_2的加入量对产物溶解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 ·PH值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异丙醇的用量 | 第63-65页 |
| ·共聚HPAM与均聚物结构与性能 | 第65-68页 |
| ·共聚HPAM与均聚物结构的比较 | 第65-66页 |
| ·共聚HPAM与均聚物性能的比较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