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1 菌根食用菌研究进展 | 第9-28页 |
1.1 我国菌根食用菌的资源 | 第9-10页 |
1.2 菌根菌形态学研究 | 第10-11页 |
1.3 菌根食用菌营养及药用价值 | 第11-16页 |
1.4 菌根真菌生理学研究 | 第16-19页 |
1.5 分子标记在真菌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5页 |
1.6 菌根性食用菌的开发应用 | 第25-28页 |
2 松乳菇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松乳菇显微形态特征 | 第29-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2.1 子实体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2.2 担子和担孢子形成过程及形态特征 | 第31页 |
2.3 菌丝体锁状联合结构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松乳菇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 第32-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1.1 松乳菇子实体 | 第32页 |
1.2 松乳菇菌丝体 | 第32页 |
1.3 子实体处理 | 第32页 |
1.4 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32页 |
1.5 功能性成分测定 | 第32-33页 |
1.6 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2.1 松乳菇子实体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2.2 松乳菇子实体和菌丝体功能性成分分析 | 第35-39页 |
2.3 松乳菇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营养评价 | 第39-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松乳菇驯化分离与固体纯培养 | 第46-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1.1 松乳菇的子实体 | 第46页 |
1.2 培养基 | 第46-47页 |
1.3 菌种的分离 | 第47页 |
1.4 菌丝生长不同培养基实验 | 第47页 |
1.5 菌丝生不同温度实验 | 第47页 |
1.6 菌丝生长不同碳源实验 | 第47页 |
1.7 菌丝生长不同氮源实验 | 第47页 |
1.8 菌丝生长不同盐浓度实验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2.1 松乳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47-48页 |
2.2 不同地域的松乳菇菌种分离 | 第48-49页 |
2.3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0页 |
2.5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2.6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2.7 不同盐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松乳菇菌丝液体纯培养最优化工艺 | 第54-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1.1 松乳菇菌丝液体纯培养 | 第54-56页 |
1.2 松乳菇菌丝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2.1 松乳菇菌丝液体纯培养优化工艺 | 第56-62页 |
2.1.1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2.1.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2.1.3 不同矿质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2.1.4 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2.1.5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9页 |
2.1.6 最适pH分析 | 第59-60页 |
2.1.7 培养基的正交筛选 | 第60-62页 |
2.1.8 摇瓶发酵产粗多糖分析 | 第62页 |
2.2 松乳菇菌丝产胞外多糖发酵工艺 | 第62-65页 |
2.2.1 接种量对松乳菇菌丝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2.2.2 种龄对松乳菇菌丝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63页 |
2.2.3 产多糖最佳培养条件的筛选 | 第63-64页 |
2.2.4 发酵动力学实验 | 第64-6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松乳菇分离物的DNA指纹鉴别 | 第67-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7页 |
1.2 PCR试剂 | 第67页 |
1.3 DNA的制备与保存 | 第67-68页 |
1.4 PCR反应体系优化及RAPD引物筛选 | 第68-69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3页 |
2.1 DNA的浓度测定 | 第69-70页 |
2.2 引物的筛选 | 第70-71页 |
2.3 松乳菇子实体及其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 | 第71页 |
2.4 供试菌株的相似性系数及聚类图 | 第71-7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第七章 松乳菇对马尾松苗木生长效应 | 第75-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页 |
1.1 供试菌种 | 第75页 |
1.2 马尾松种子 | 第75页 |
1.3 无菌马尾松种子的播种 | 第75页 |
1.4 接种 | 第75页 |
1.5 苗期管理 | 第75页 |
1.6 菌根感染率调查 | 第75页 |
1.7 苗木生长情况观察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6页 |
2.1 松乳菇与马尾松苗木的菌根合成 | 第75-76页 |
2.2 松乳菇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7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1页 |
英文摘要 | 第91-9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