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5页 |
0.1 引言 | 第10-12页 |
0.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3 本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光纤超荧光光源简介 | 第15-33页 |
1.1 SLD简介 | 第15页 |
1.2 超荧光光源原理及结构 | 第15-17页 |
1.2.1 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1.2.2 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1.3 单模光纤超荧光光源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 泵浦机制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1 包层泵浦技术 | 第18-19页 |
1.4.2 V型槽侧面泵浦技术 | 第19-20页 |
1.5 提高超荧光波长稳定性和线宽的研究 | 第20-21页 |
1.6 偏振超荧光光纤光源 | 第21页 |
1.7 掺Nd~(3+)超荧光光纤光源 | 第21-23页 |
1.8 掺Er~(3+)超荧光光纤光源 | 第23-24页 |
1.9 掺Yb~(3+)超荧光光纤光源 | 第24-25页 |
1.10 掺Pr~(3+)超荧光光纤光源 | 第25页 |
1.11 掺Tm~(3+)超荧光光纤光源 | 第25页 |
1.12 Yb~(3+)与Er~(3+)共掺光纤超荧光光源 | 第25-26页 |
1.13 组合光纤超荧光光源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第二章 光纤超荧光理论 | 第33-45页 |
2.1 无反射镜反馈理论 | 第33-38页 |
2.1.1 均匀泵浦的多模光纤 | 第36-37页 |
2.1.2 均匀泵浦的单模光纤 | 第37-38页 |
2.2 包含反射镜反馈的理论 | 第38-44页 |
2.2.1 阈值 | 第41-42页 |
2.2.2 瑞利后向散射效应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对掺Yb双包层光纤超荧光的实验研究 | 第45-53页 |
3.1 早期工作回顾 | 第45页 |
3.1.1 对掺Yb单模光纤超荧光的实验研究 | 第45页 |
3.1.2 对掺Yb双包层光纤超荧光的实验研究 | 第45页 |
3.1.3 泵浦源要求 | 第45页 |
3.2 实验 | 第45-51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3.2.2 耦合泵浦功率的估算 | 第46页 |
3.2.3 荧光→超荧光→激光的演变过程 | 第46-48页 |
3.2.4 超荧光光谱与荧光谱的对比 | 第48页 |
3.2.5 吸收泵谱功率与超荧光输出功率的关系 | 第48-49页 |
3.2.6 谱线宽度与吸收泵谱功率的关系 | 第49-50页 |
3.2.7 峰值波长与泵浦电流的关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本部分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纵向泵浦固体激光器模型 | 第53-71页 |
4.1 速率方程 | 第53-54页 |
4.2 阈值 | 第54-57页 |
4.3 阈值以上工作特性 | 第57-60页 |
4.4 纵向泵浦对泵浦源要求 | 第60-63页 |
4.5 考虑饱和效应时的纵向泵浦模型 | 第63-70页 |
4.5.1 吸收的泵浦功率 | 第63-65页 |
4.5.2 纵向泵浦时的饱和效应 | 第65页 |
4.5.3 阈值最小时的最优泵浦半径 | 第65-66页 |
4.5.4 激光效率最大时的最优泵浦半径 | 第66-67页 |
4.5.5 输出功率最大时的最优泵浦半径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纵向泵浦固体激光器的优化 | 第71-82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各种优化理论简介 | 第71-80页 |
5.2.1 用经典光放大理论确定增益介质最佳长度 | 第71页 |
5.2.2 腔模优化 | 第71-74页 |
5.2.3 考虑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的优化理论 | 第74-75页 |
5.2.3.1 M~2因子简介 | 第74-75页 |
5.2.3.2 包含M~2因子的优化理论 | 第75页 |
5.2.4 利用速率方程 | 第75页 |
5.2.5 利用光子能流理论 | 第75-80页 |
5.2.5.1 计算模型 | 第75-78页 |
5.2.5.2 增益介质最佳长度的确定 | 第78-79页 |
5.2.5.3 输出镜最佳反射率的确定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本部分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固体脉冲激光器理论 | 第82-94页 |
6.1 多模振荡的速率方程 | 第82-84页 |
6.2 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 第84-90页 |
6.2.1 三能级激光器的阈值泵浦能量(功率) | 第85-88页 |
6.2.2 四能级激光器阈值泵浦能量(功率) | 第88-90页 |
6.3 输出能量及功率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第七章 脉冲激光器输出能量和输出镜反射率的普遍表达式 | 第94-102页 |
7.1 输出能量(功率)普遍表达式 | 第94-98页 |
7.1.1 简化模型 | 第94-95页 |
7.1.2 四能级激光器 | 第95-97页 |
7.1.3 三能级激光器 | 第97-98页 |
7.2 输出镜反射率的一般表达式 | 第98-100页 |
7.2.1 最佳反射率的确定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本部分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可调谐紫外激光器研究进展 | 第102-109页 |
8.1 染料激光器 | 第102页 |
8.2 准分子激光器 | 第102页 |
8.3 调谐紫翠宝石激光器 | 第102-103页 |
8.4 染料激光器经过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 第103-104页 |
8.5 半导体激光器经过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 第104页 |
8.6 掺钛蓝宝石激光器经过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 第104页 |
8.7 Cr:LiSAF激光器经过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 第104-105页 |
8.8 光学参量振荡器和和频方案 | 第105页 |
8.9 光纤激光器 | 第105页 |
8.10 掺Ce~(3+)的激光晶体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九章 掺Ce~(3+)的可调谐固体激光增益介质 | 第109-123页 |
9.1 Ce~(3+)简介 | 第109页 |
9.2 早期工作回顾 | 第109-111页 |
9.2.1 Ce~(3+):YAG | 第109-110页 |
9.2.2 Ce~(3+):CaF_2 | 第110页 |
9.2.3 Ce~(3+):YLF | 第110页 |
9.2.4 Ce~(3+):LaF_3 | 第110-111页 |
9.2.5 其它掺Ce~(3+)晶体 | 第111页 |
9.2.6 掺Ce~(3+)晶体对泵浦源要求 | 第111页 |
9.3 近年研究工作 | 第111-119页 |
9.3.1 Ce:LiCAF | 第111-113页 |
9.3.2 Ce:LiSAF | 第113-114页 |
9.3.3 Ce:LLF | 第114-117页 |
9.3.4 被动自注入种籽脉冲序列激光器 | 第117页 |
9.3.5 自注入种籽脉冲序列激激光器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本部分小结 | 第122-123页 |
全文总结 | 第123-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