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页 |
§1-1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复合高分子的合成研究 | 第11-15页 |
1-1-1 核-壳乳液聚合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1-1-2 核-壳结构乳胶粒的生成机理 | 第12页 |
1-1-2-1 接枝机理 | 第12页 |
1-1-2-2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机理 | 第12页 |
1-1-2-3 离子键合机理 | 第12页 |
1-1-3 核-壳乳胶粒的结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1-1-3-1 聚合物亲水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2 加料方式的影响 | 第14页 |
1-1-3-3 引发剂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4 粘度的影响 | 第15页 |
§1-2 国内外抗冲改性剂ACR制备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PVC改性剂生产及市场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抗冲击改性剂ACR的制备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ACR、用量、组成、粒径对PVC/AC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3-1 ACR用量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1-2-3-2 ACR组成的影响 | 第18页 |
1-2-3-3 ACR胶乳粒径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1-2-3-4 界面相容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19-21页 |
1-3-1 ACR的合成研究 | 第19页 |
1-3-2 ACR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19-20页 |
1-3-3 ACR对PVC共混改性 | 第20-21页 |
第二章 ACR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 第21-47页 |
§2-1 丙烯酸酯共聚物组成的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2-1-1 共聚物组成 | 第21-23页 |
2-1-1-1 核层共聚物组成 | 第21-22页 |
2-1-1-2 壳层共聚物的组成 | 第22-23页 |
2-1-2 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 第23-26页 |
2-1-2-1 核层共聚物平均组成F_1与转化率C关系 | 第25页 |
2-1-2-2 壳层共聚物平均组成F_1与转化率C关系 | 第25-26页 |
2-1-3 共聚物的链段分布和链节分布 | 第26-30页 |
2-1-3-1 核层共聚物的链段分布和链节分布 | 第28-29页 |
2-1-3-2 壳层共聚物的链段分布和链节分布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2-2-1 药品及处理 | 第30页 |
2-2-2 主要设备 | 第30页 |
2-2-3 ACR的合成 | 第30-32页 |
2-2-4 ACR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 | 第32页 |
2-2-5 ACR组成变化分析 | 第32页 |
2-2-6 ACR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32页 |
2-2-7 粒子形态结构的确定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2-3-1 聚合反应各阶段乳胶粒粒径的变化 | 第33-35页 |
2-3-2 乳胶粒的粒径分布 | 第35-36页 |
2-3-3 ACR乳胶粒粒径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40页 |
2-3-3-1 ACR合成过程中单体加料方式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 | 第36页 |
2-3-3-2 ACR合成过程中乳化剂浓度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3-3 ACR合成过程中乳化剂加入方式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4 ACR合成过程中电解质浓度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3-5 ACR合成过程中乳液固含量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 | 第40页 |
2-3-3-6 ACR合成过程中核层交联剂浓度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 | 第40页 |
§2-3-4 ACR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2-3-5 ACR的DSC分析 | 第41-45页 |
§2-3-6 ACR乳胶粒透射电镜分析 | 第45-47页 |
第三章 ACR与PVC共混改性研究 | 第47-67页 |
§3-1 试验原料 | 第47页 |
§3-2 主要设备 | 第47页 |
§3-3 ACR与PVC共混物性能的测试 | 第47-49页 |
3-3-1 冲击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3-3-2 拉伸性能测试 | 第48页 |
3-3-3 共混物的热稳定性能测试 | 第48页 |
3-3-4 熔融塑化性能的测试 | 第48-49页 |
3-3-5 冲击样条断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9页 |
3-3-6 ACR在PVC中分散情况观测 | 第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67页 |
3-4-1 ACR合成过程中乳化剂用量对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2 ACR合成过程中引发剂用量对改性后材料的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3 ACR合成过程中交联剂用量对改性后材料的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3-1 内层交联剂的影响 | 第52页 |
3-4-3-2 外层交联剂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4 合成方法对改性后材料的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4-1 不同单体加料方式所合成的ACR对改性材料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4-2 不同乳化剂加入方式所合成的ACR对改性材料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4页 |
3-4-4-3 ACR合成过程中溶胀时间对改性材料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5 ACR的单体组成对改性PVC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5-1 核壳比的影响 | 第55页 |
3-4-5-2 核层单体比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5-3 壳层单体比的影响 | 第56-58页 |
3-4-5-4 乳液固含量的影响 | 第58页 |
3-4-6 聚合温度对改性PVC材料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7 ACR较佳配方的确定 | 第60页 |
3-4-8 PVC共混物中ACR含量对材料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9 ACR在改性PVC材料中的分散情况 | 第61页 |
3-4-10 PVC/ACR共混物缺口试样冲击断面的形态特征 | 第61-62页 |
3-4-11 PVC/ACR共混物中ACR含量对材料抗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3-4-12 FVC/ACR共混物中ACR含量对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13 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