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9页 |
临床研究 | 第9-33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12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三) 试验病例选择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一) 试验分组方法 | 第12页 |
(二) 试验方法 | 第12-13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3-15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五) 安全性评价 | 第16页 |
(六)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6页 |
(七)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三、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6-20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20-33页 |
(一) 对血压的影响 | 第20-25页 |
(二)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 第25-28页 |
(三) 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的变化 | 第28页 |
(四)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第28页 |
(五) 对异常心电图的影响 | 第28-30页 |
(六) 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及左心室肥厚各参数的变化 | 第30-31页 |
(七)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第31-33页 |
实验研究 | 第33-47页 |
实验一 黄连清降合剂单次给药对SHR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实验二 黄连清降合剂14天连续给药对SHR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 第34-38页 |
实验三 黄连清降合剂对SHR血浆(清)@内皮素、一氧化氮及其比值的影响 | 第38-40页 |
实验四 黄连清降合剂对SHR血浆(清)血管紧张素Ⅱ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 第40-42页 |
实验五 黄连清降合剂对SHR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实验六 黄连清降合剂对SHR心脑和主动脉组织学的影响 | 第44-47页 |
讨 论 | 第47-79页 |
一、 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现状、困惑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47-48页 |
(二) 困惑与展望 | 第48-49页 |
二、 病因病机探讨 | 第49-57页 |
(一) 内生热毒的内涵 | 第49-50页 |
(二) 阳盛体质是高血压病热毒证发生的内在基础 | 第50-53页 |
(三) 情志失节、饮食失宜是高血压病热毒证主要的促危因素 | 第53-55页 |
(四) 高血压病热毒证病机演变 | 第55-56页 |
(五) 高血压病热毒证的病理特征 | 第56-57页 |
三、 治法方药探析 | 第57-64页 |
(一) 治法探讨 | 第57-60页 |
(二) 方药分析 | 第60-64页 |
四、 黄连清降合剂临床疗效分析 | 第64-72页 |
(一) 着重整体调节,症状疗效显著 | 第64-65页 |
(二) 抗高血压疗效显著 | 第65-67页 |
(三) 逆转心脏损害,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 第67-70页 |
(四) 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 第70-71页 |
(五)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71页 |
(六) 不良反应分析 | 第71-72页 |
五、 黄连清降合剂药理学实验效应分析 | 第72-79页 |
(一) 降压实验效应分析 | 第72-73页 |
(二) 对高血压过程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及其比值的影响 | 第73-74页 |
(三) 对高血压过程中抗氧化机制的影响 | 第74-75页 |
(四) 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 第75-76页 |
(五) 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 第76-77页 |
(六) 对SHR血管、心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 第77-79页 |
结 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致 谢 | 第91-92页 |
附 录 | 第92-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