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33页 |
2.1 1999-2000年水稻生育阶段气象条件变化情况 | 第17页 |
2.2 供试品种米质性状的分析 | 第17-23页 |
2.2.1 稻米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17-18页 |
2.2.2 粒形 | 第18页 |
2.2.3 垩白 | 第18-19页 |
2.2.4 碾磨品质 | 第19页 |
2.2.5 碱消值及胶稠度 | 第19页 |
2.2.6 直链淀粉含量 | 第19-20页 |
2.2.7 蛋白质含量 | 第20-23页 |
2.3 稻米品质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6页 |
2.3.1 品质与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相关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2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典性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2.4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2.4.1 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2.4.2 品质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28页 |
2.5 灌浆过程中胚乳内含物质的变化与米质的关系 | 第28-33页 |
2.5.1 灌浆过程中籽粒粒重和含水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2.5.2 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2.5.3 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2.5.4 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3-37页 |
3.1 讨论 | 第33-36页 |
3.2 结论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辞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