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2-32页 |
§1.1 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7页 |
§1.1.1 薄板坯连铸技术的优越性及特点 | 第12-13页 |
§1.1.2 薄板坯连铸的主要方法及开发使用情况 | 第13-16页 |
§1.1.3 薄板坯连铸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1.4 我国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情况 | 第17页 |
§1.2 薄板坯连铸凝固传热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结晶器传热 | 第17-19页 |
§1.2.2 二冷区的传热 | 第19页 |
§1.2.3 连铸热现象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1.3 薄板坯应力应变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1.3.1 弹塑性应力模型 | 第21-24页 |
§1.3.2 蠕变理论及蠕变模型 | 第24-26页 |
§1.3.3 铸坯鼓肚变形研究 | 第26-28页 |
§1.4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 第28-32页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30页 |
§1.4.3 本文获得的主要成果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薄板坯凝固热现象(温度)的数学模型设计 | 第32-44页 |
§2.1 模型数学表达式的实现 | 第32-35页 |
§2.1.1 凝固传热的基本方程 | 第32-33页 |
§2.1.2 潜热的处理 | 第33-34页 |
§2.1.3 差分方程 | 第34-35页 |
§2.2 铸机结构与定解条件的确立 | 第35-41页 |
§2.2.1 铸机结构参数 | 第35页 |
§2.2.2 结晶器边界条件 | 第35-37页 |
§2.2.3 二冷区边界条件 | 第37-40页 |
§2.2.4 初始条件与钢种性能 | 第40-41页 |
§2.3 薄板坯温度模型的特点 | 第41-44页 |
第三章 薄板坯温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56页 |
§3.1 合理二次冷却制度的确定 | 第44-47页 |
§3.1.1 二冷区的水量分布 | 第44-45页 |
§3.1.2 冶金准则的满足情况及拉速的选择 | 第45-47页 |
§3.1.3 二冷比水量讨论 | 第47页 |
§3.2 簿板坯温度场及坯壳厚度的变化规律 | 第47-53页 |
§3.2.1 薄板坯纵向温度的变化 | 第47-50页 |
§3.2.2 簿板坯断面温度分布 | 第50-52页 |
§3.2.3 出坯温度的讨论 | 第52-53页 |
§3.3 薄板坯坯壳厚度的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本章总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薄板坯二维热弹塑性蠕变应力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56-72页 |
§4.1 应力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6-57页 |
§4.2 二维热弹塑性蠕变应力模型理论 | 第57-65页 |
§4.2.1 弹塑性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57-59页 |
§4.2.2 高温蠕变问题 | 第59-60页 |
§4.2.3 铸坯的应变硬化 | 第60页 |
§4.2.4 铸坯热弹塑性蠕变应力模型矩阵表达式的实现 | 第60-64页 |
§4.2.5 薄板坯连铸的卸载问题 | 第64-65页 |
§4.3 铸坯高温力学性能及边界条件 | 第65-71页 |
§4.3.1 铸坯高温力学性能 | 第65-66页 |
§4.3.2 铸坯内部边界条件及钢水静压力的确定 | 第66-68页 |
§4.3.3 铸坯的重力(体力)问题 | 第68页 |
§4.3.4 铸坯外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8-71页 |
§4.4 应力模型的特点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薄板坯热弹塑性蠕变应力模型的有限元求解方法 | 第72-94页 |
§5.1 弹性问题求解的有限元理论 | 第72-79页 |
§5.1.1 位移函数的选取 | 第72-73页 |
§5.1.2 应变与应力 | 第73-74页 |
§5.1.3 单元刚度矩阵 | 第74页 |
§5.1.4 单位荷载向节点的移植 | 第74-75页 |
§5.1.5 总(结构)刚度矩阵的集成 | 第75-77页 |
§5.1.6 支承条件的引进 | 第77页 |
§5.1.7 单元位移、应力及应变的计算 | 第77-78页 |
§5.1.8 收敛型讨论 | 第78-79页 |
§5.2 铸坯断面网格的自动部分 | 第79-81页 |
§5.2.1 自动剖分原则 | 第79-80页 |
§5.2.2 薄板坯断面网格的自动部分 | 第80-81页 |
§5.3 总刚度矩阵的变带宽压缩存储与形成 | 第81-83页 |
§5.3.1 总刚度矩阵[K]存储与形成方法的选择 | 第81页 |
§5.3.2 总刚度矩阵[K]的变带宽存储与形成 | 第81-83页 |
§5.4 平衡线性方程组变带宽存储的[L]~T[L_0][L]解法 | 第83-87页 |
§5.4.1 变带宽存储的[L]~T[L_0][L]解法特点 | 第83页 |
§5.4.2 [L]~T[L_0][L]解法 | 第83-85页 |
§5.4.3 变带宽存储时[K]矩阵的三角化 | 第85-86页 |
§5.4.4 变带宽存储时平衡线性方程组的回代求解 | 第86-87页 |
§5.5 铸坯弹塑性问题的分步加载与变刚度法 | 第87-91页 |
§5.5.1 弹塑性问题有限元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87-88页 |
§5.5.2 变刚度法 | 第88-89页 |
§5.5.3 卸载问题的处理 | 第89页 |
§5.5.4 变刚度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 第89-91页 |
§5.6 簿板坯热应力及蠕变应力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处理 | 第91-94页 |
§5.6.1 热应力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处理 | 第91-92页 |
§5.6.2 高温蠕变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处理 | 第92-94页 |
第六章 薄板坯应力状态的数值分析 | 第94-122页 |
§6.1 热弹塑性蠕变(TEPC)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94-112页 |
§6.1.1 凝固初期薄板坯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 第95-100页 |
§6.1.2 凝固中期和凝固末期薄板坯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 第100-102页 |
§6.1.3 铸坯表面上的位移及等效应力分布 | 第102-106页 |
§6.1.4 温度回升对铸坯中裂纹形成指数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6.1.5 完全凝固后铸坯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 第108-110页 |
§6.1.6 结晶器中铸坯坯壳中的应力状态 | 第110-112页 |
§6.2 热弹塑性蠕变模型和热弹塑性模型的结果比较 | 第112-115页 |
§6.3 二冷区夹辊错位对铸坯中应力应变状态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6.4 拉坯和矫直对铸坯中应力应变状态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本章总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模型的验证 | 第122-144页 |
§7.1 薄板坯连铸实验室热态模拟实验验证 | 第122-128页 |
§7.1.1 薄板坯连铸热态实验装置及实验参数的确定 | 第122-123页 |
§7.1.2 热态实验铸坯温度场的测定 | 第123-124页 |
§7.1.3 热态实验铸坯的质量检验 | 第124-128页 |
§7.2 薄板坯连铸生产试验及质量分析 | 第128-139页 |
§7.2.1 铸坯质量检验 | 第128-139页 |
§7.2.2 铸坯的表面温度 | 第139页 |
§7.3 模型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 | 第139-144页 |
§7.3.1 薄板坯连铸的温度分布 | 第139-141页 |
§7.3.2 铸坯中的应力与鼓肚 | 第141-14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