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4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观点创新 | 第15页 |
·研究角度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若干理论问题 | 第16-26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 第16-20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及种类 | 第16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第16-17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第17-18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成因 | 第20-23页 |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20-22页 |
·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 第22页 |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我国进出口贸易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 第22-23页 |
·检验检疫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系 | 第23-26页 |
·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成立的背景 | 第23-24页 |
·检验检疫应对技术性壁垒与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双向职能 | 第24-26页 |
第3章 目前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 第26-32页 |
·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 第26-27页 |
·实施基础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行为 | 第26页 |
·实施国际通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框架模式 | 第26-27页 |
·推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措施 | 第27页 |
·出入境检验检疫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检验检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我国检验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防御体系脆弱 | 第28页 |
·关于技术壁垒检验检疫与其他部门业务交叉脱节 | 第28-29页 |
·执行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有偏差 | 第29页 |
·缺乏对管辖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意识的引导 | 第29页 |
·出入境检验检疫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第29-30页 |
·检验检疫和检测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 第30页 |
·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缺陷 | 第30-31页 |
·应对机制与体系不够完善 | 第31页 |
·政府与企业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意识不强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相关检验检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启示 | 第32-36页 |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相关检验检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 第32-34页 |
·欧盟检验检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 第32页 |
·美国检验检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 第32-33页 |
·日本检验检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 第33-34页 |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启示 | 第34-36页 |
·检验检疫实行专业化分工 | 第34页 |
·充分利用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则 | 第34-35页 |
·检验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完善 | 第35-36页 |
第5章 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改进对策 | 第36-43页 |
·创新检验检疫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念 | 第36-38页 |
·法制理念 | 第36页 |
·合作理念 | 第36-37页 |
·机动理念 | 第37页 |
·自我保护理念 | 第37-38页 |
·健全检验检疫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 | 第38-40页 |
·完善我国应对和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法规 | 第38页 |
·加快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职能调整 | 第38-39页 |
·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 | 第39页 |
·加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宣传力度 | 第39-40页 |
·完善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 第40页 |
·改善检验检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手段 | 第40-43页 |
·提高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技术水平 | 第40-41页 |
·利用WTO/TBT争端解决机制及例外原则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 第41页 |
·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