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论文--国际问题论文--国际安全问题,国际反恐怖、缉毒活动论文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及控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0-11页
     ·选题的背景第10页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14页
     ·关于网络恐怖主义活动概念的理论综述第11-12页
     ·关于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危害的理论综述第12-13页
     ·关于网络恐怖主义活动控制策略的理论综述第13页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第13-14页
   ·创新点、重点及难点第14-15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4页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文献研究方法第15页
     ·综合分析方法第15页
     ·比较分析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网络恐怖主义及其活动概述第16-24页
   ·网络恐怖主义及其活动的定义第16-17页
     ·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第16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定义第16-17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产生的背景第17-20页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网络恐怖主义活动滋生的土壤第17页
     ·政治经济全球化使网络恐怖主义活动蔓延区域广泛第17-18页
     ·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是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第18页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刺激了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第18-19页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第19页
     ·恐怖主义者对自身生活与成就的不满导致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产生第19-20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形式第20-21页
     ·以网络作为媒介的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第20-21页
     ·以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第21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第21-24页
     ·实施网络恐怖活动成本的廉价性第21-22页
     ·实施网络恐怖活动的隐蔽性第22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技术手段的智能性第22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不可预见性第22-23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后果的灾难性第23页
     ·发动网络袭击目标的广泛性第23-24页
第3章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第24-30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第24-26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第24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第24-25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第25-26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国家军事安全的威胁第26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使国际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第26-29页
     ·美国把恐怖主义作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进行战略调整第26-27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引起国家之间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第27-28页
     ·“东突”等恐怖势力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危害第28-29页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第29-30页
     ·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经济目标成为网络恐怖主义袭击的首选第29页
     ·网络恐怖主义袭击活动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第29-30页
第4章 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控制策略第30-37页
   ·创建国际新秩序是消除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根本办法第30-32页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认识第30-31页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缓解南北矛盾和贫困问题第31页
     ·加强不同民族、国家、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第31页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31-32页
   ·加强对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立法防控第32-33页
     ·制定全球适用的国际法规第32页
     ·完善各个国家现有的反恐法律机制第32-33页
     ·对网络传播进行规范,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第33页
   ·建立有效的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安全防护体系第33-35页
     ·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第33-34页
     ·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第34页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第34页
     ·实施积极有效的网络反击第34页
     ·侧重对重点目标的保护第34-35页
   ·在更广阔的范围谋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第35-36页
     ·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第35页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第35-36页
   ·发动广大公众参与反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第36-37页
     ·自发组织网络反恐活动第36页
     ·热心宣传反恐怖思想第36页
     ·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第36-37页
第5章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作者简介第4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我国社科类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色彩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