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 胺苯磺隆的简介 | 第9-11页 |
·胺苯磺隆的作用机理 | 第9页 |
·胺苯磺隆的环境行为 | 第9-10页 |
·胺苯磺隆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胺苯磺隆残留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仪器分析法(化学测定) | 第10-11页 |
·酶联免疫测定 | 第11页 |
·生物测定 | 第11页 |
2 国内外动态 | 第11-15页 |
·安全剂对ALS活性的影响 | 第12页 |
·安全剂的解毒机制 | 第12-14页 |
·结构相似理论(简称QSAR) | 第13页 |
·谷胱甘肽轭合理论 | 第13页 |
·受体靶标酶激活理论 | 第13-14页 |
·细胞色素P_(450)催化的羟基化理论 | 第14页 |
·葡萄糖基化理论 | 第14页 |
·安全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培法测定玉米对胺苯磺隆和赤·吲乙·芸的敏感性 | 第16-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供试材料 | 第16页 |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对玉米发芽的影响 | 第16页 |
·水培法测定玉米对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的敏感性 | 第16-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发芽试验结果 | 第17页 |
·水培条件下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对玉米根长和根鲜重的影响 | 第17-1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赤·吲乙·芸缓解胺苯磺隆对玉米药害作用机理初探 | 第20-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供试药剂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水培法测定赤·吲乙·芸的解毒效应 | 第20-21页 |
·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测定的试材培养 | 第21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1页 |
·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测定的试材培养 | 第21-22页 |
·GSH的提取和测定 | 第22页 |
·GST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22页 |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提取和测定 | 第22-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赤·吲乙·芸对胺苯磺隆的解毒效应 | 第24-25页 |
·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对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6页 |
·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对玉米体内GSH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对玉米体内GST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赤·吲乙·芸对玉米ALS活性的影响 | 第28页 |
·赤·吲乙·芸对胺苯磺隆抑制玉米ALS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赤·吲乙·芸保护玉米免受胺苯磺隆伤害的盆栽试验 | 第3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药土的配制 | 第31页 |
·赤·吲乙·芸和胺苯磺隆对移栽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赤·吲乙·芸对土壤中胺苯磺隆残留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2-36页 |
·赤·吲乙·芸与胺苯磺隆对后茬移栽玉米各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 第32-33页 |
·赤·吲乙·芸对移栽玉米的主要性状的影响 | 第33-34页 |
·赤·吲乙·芸对土壤中胺苯磺隆残留降解的影响 | 第34-36页 |
·胺苯磺隆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4-35页 |
·赤·吲乙·芸对土壤中胺苯磺隆残留降解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全文总结 | 第38-40页 |
1 研究除草剂安全剂的重要意义 | 第38页 |
2 本研究的结论 | 第38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