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第11-20页 |
| ·文化的涵义 | 第11-14页 |
| ·传统文化的意蕴指向 | 第14-16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6-20页 |
| ·重视伦理道德 | 第16-18页 |
| ·倡导和谐统一 | 第18页 |
| ·追求稳定 | 第18-19页 |
| ·强调以人为本 | 第19-20页 |
|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 | 第20-33页 |
|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 第20-23页 |
| ·陈独秀激进主义的文化观 | 第20-21页 |
|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 第21-22页 |
| ·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 第22-23页 |
|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 | 第23-27页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24-25页 |
| ·马克斯·韦伯对儒教伦理与西方宗教伦理的对比研究 | 第25-27页 |
| ·海外新儒家的主张 | 第27-31页 |
| ·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 第28-29页 |
| ·刘述先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 第29-30页 |
| ·余英时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 第30-31页 |
| ·国内学界的见解 | 第31-33页 |
|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共时态分析 | 第33-40页 |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 第33-36页 |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现代化 | 第33-34页 |
| ·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与现代化 | 第34-35页 |
| ·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与现代化 | 第35页 |
| ·以义为重的义利观与现代化 | 第35-36页 |
| ·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现代化 | 第36页 |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 | 第36-40页 |
| ·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 | 第37页 |
| ·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 | 第37-38页 |
|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冲突 | 第38页 |
| ·淡薄的法制观念与现代化的冲突 | 第38-39页 |
| ·严重的守旧意识与现代化的冲突 | 第39-40页 |
|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 第40-48页 |
|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第40-44页 |
| ·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40-41页 |
| ·从均平思想到层级富裕思想的经济价值取向 | 第41-42页 |
| ·从官本位到多元化的政治价值取向 | 第42-43页 |
|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的道德价值取向 | 第43-44页 |
|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4-48页 |
| ·创新传统民本思想,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化 | 第44-45页 |
| ·实现传统“义分则和”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第45-46页 |
| ·弘扬“以诚载道”的传统,建立仁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 第46页 |
| ·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使社会充满活力 | 第46页 |
| ·倡导传统“和合”文化,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 第46-47页 |
| ·阐释“天人合一”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