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1-23页 |
·大学 | 第21页 |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 第21-22页 |
·大学校园景观 | 第22-23页 |
·校园景观优化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4-30页 |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 | 第25-26页 |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 | 第26-27页 |
·人居环境科学 | 第27-28页 |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学校园景观解读 | 第30-49页 |
·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 第30-36页 |
·植物景观 | 第30-31页 |
·建筑景观 | 第31-32页 |
·水体景观 | 第32-33页 |
·校园景观小品 | 第33-34页 |
·校门 | 第34-35页 |
·校园标志物 | 第35-36页 |
·大学校园景观的功能 | 第36-39页 |
·视觉功能 | 第36-37页 |
·生态功能 | 第37-38页 |
·文化功能 | 第38-39页 |
·保健功能 | 第39页 |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的发展趋势 | 第39-45页 |
·绿色校园 | 第39-41页 |
·生态校园 | 第41-42页 |
·低碳校园 | 第42-44页 |
·可持续校园 | 第44-45页 |
·大学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5-47页 |
·对校园景观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到位 | 第45页 |
·缺乏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 | 第45-46页 |
·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不合理 | 第46-47页 |
·片面追求视觉感受层面的校园景观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解析 | 第49-59页 |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内涵 | 第49-51页 |
·大学精神与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 | 第49页 |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涵义 | 第49-51页 |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分类 | 第51-55页 |
·艺术与美学教育型 | 第51-52页 |
·历史与文化教育型 | 第52页 |
·思想与道德教育型 | 第52-53页 |
·环境与生态教育型 | 第53页 |
·情感与心理教育型 | 第53-54页 |
·体验与参与教育型 | 第54-55页 |
·科教与创新教育型 | 第55页 |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效用与体现 | 第55-57页 |
·校园景观可以增强师生感性认识世界的能力 | 第55-56页 |
·校园景观可以培育和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 | 第56页 |
·校园景观能够提升相关专业师生的知识素养 | 第56-57页 |
·校园景观能够为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提供理想空间 | 第57页 |
·校园景观可以起到调节师生心理、舒缓压力的作用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大学校园景观的价值与教育功能评价 | 第59-82页 |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的涵义 | 第59页 |
·大学校园景观的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 第59页 |
·实地调研与景观评价对象的选择 | 第59-63页 |
·实地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 第59-60页 |
·实地调研的开展 | 第60页 |
·校园景观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60-63页 |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3-81页 |
·景观价值评价方法概述 | 第63-64页 |
·景观价值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 | 第64-66页 |
·景观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6-68页 |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8-72页 |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评价结果 | 第72-78页 |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与教育功能评价结论分析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 | 第82-89页 |
·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的目标 | 第82-84页 |
·教育目标 | 第82页 |
·文化目标 | 第82页 |
·生态目标 | 第82-83页 |
·社会目标 | 第83页 |
·经济目标 | 第83-84页 |
·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策略 | 第84-87页 |
·传承历史文化,构筑内涵丰富的校园审美空间 | 第84-85页 |
·延续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景观隐性价值 | 第85页 |
·营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满足多样化的交往需求 | 第85-86页 |
·提高校园景观可意象性,增强师生的空间归属感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9-91页 |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第89-90页 |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附录一 | 第97-99页 |
附录二 | 第99-105页 |
附录三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