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 第2章 移动性管理技术综述 | 第19-41页 |
| ·移动性概念与分类 | 第19-20页 |
| ·按照移动性支持程度分类 | 第19页 |
| ·按照移动性支持目标分类 | 第19-20页 |
| ·按照移动范围分类 | 第20页 |
| ·按照涉及接入网类型分类 | 第20页 |
| ·移动性管理技术 | 第20-32页 |
|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第21-25页 |
| ·Mobile IP方案 | 第21-23页 |
| ·Cellular IP方案 | 第23-24页 |
| ·HAWAII方案 | 第24页 |
| ·HMIPv6方案 | 第24-25页 |
| ·应用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第25-27页 |
| ·DDNS方案 | 第25页 |
| ·SIP方案 | 第25-27页 |
| ·传输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第27-29页 |
| ·Virtual-NAT方案 | 第27-28页 |
| ·MSCTP方案 | 第28-29页 |
| ·链路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第29-32页 |
| ·IAPP方案 | 第29-30页 |
| ·MPPP方案 | 第30-32页 |
| ·移动性管理技术新进展 | 第32-40页 |
| ·HIP方案 | 第32-36页 |
| ·HIP工作机制 | 第32-36页 |
| ·HIP中的主机多宿与移动的关系 | 第36页 |
| ·MIH方案 | 第36-40页 |
| ·MIH功能 | 第37-38页 |
| ·介质独立的事件服务 | 第38-39页 |
| ·介质独立的命令服务 | 第39页 |
| ·介质独立的信息服务 | 第39-40页 |
| ·移动性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 第40-41页 |
| 第3章 基于多协议层联合优化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第41-52页 |
| ·多协议层联合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 ·同质网络中的移动 | 第42-48页 |
| ·基于SIP和MIPv6联合优化模型 | 第42-44页 |
| ·改进模型1——引入移动代理 | 第44-46页 |
| ·改进模型2——基于链路切换优化 | 第46-47页 |
| ·基于HIP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第47-48页 |
| ·异质网络中的移动 | 第48-52页 |
| ·单一接入下的移动 | 第48-49页 |
| ·同一管理域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第48页 |
| ·不同管理域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第48-49页 |
| ·多接入下的移动 | 第49-52页 |
| ·基于多地址交叉绑定更新模型 | 第49-50页 |
| ·基于HIP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第50页 |
| ·改进模型 | 第50-52页 |
| 第4章 通用位置管理技术 | 第52-65页 |
| ·单系统中的位置管理 | 第52-57页 |
| ·GSM中的位置管理 | 第52-53页 |
| ·GPRS中的位置管理 | 第53-54页 |
| ·位置管理策略改进 | 第54-56页 |
| ·位置管理研究方向 | 第56-57页 |
| ·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 | 第57-65页 |
| ·多系统中的位置区设计方法 | 第57-61页 |
| ·平面型位置区 | 第57-59页 |
| ·层次型位置区 | 第59页 |
| ·立体式位置区 | 第59页 |
| ·层次型立体式位置区 | 第59-60页 |
| ·方案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 ·通用位置管理策略 | 第61-63页 |
| ·基本策略 | 第62页 |
| ·基于阈值的动态多级指针转发策略 | 第62页 |
| ·基于位置区边界模糊的改进策略 | 第62-63页 |
| ·多接入下的地址管理方案 | 第63-65页 |
| ·接入网络的选择 | 第63页 |
| ·多IP地址管理方案 | 第63-65页 |
| 第5章 垂直切换技术 | 第65-84页 |
| ·垂直切换应用 | 第65-67页 |
| ·分层蜂窝结构 | 第65-66页 |
| ·垂直切换场景 | 第66-67页 |
| ·垂直切换过程与分类 | 第67-70页 |
| ·垂直切换过程 | 第67-69页 |
| ·垂直切换分类 | 第69-70页 |
| ·垂直切换策略 | 第70-71页 |
| ·下行垂直切换策略 | 第70-71页 |
| ·上行垂直切换策略 | 第71页 |
| ·对端通信节点应对策略 | 第71页 |
| ·垂直切换算法 | 第71-82页 |
|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切换算法 | 第72-74页 |
| ·基于多属性(准则)的切换算法 | 第74-82页 |
| ·切换目标网络的候选与评估 | 第75-77页 |
| ·层次分析方法AHP | 第77-80页 |
| ·基于AHP的切换目标网络选择算法 | 第80-82页 |
| ·算法应用示例 | 第82页 |
| ·垂直切换协议 | 第82-84页 |
| ·垂直切换协议参考模型 | 第82-83页 |
| ·垂直切换协议设计方案 | 第83页 |
| ·垂直切换协议应用示例 | 第83-84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84-86页 |
|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84页 |
|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