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美术考古论文--石窟寺论文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第11-13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存在问题第12-13页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概述第15-36页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概念辨析及研究范畴第15-16页
   ·中国石窟造像的起源与发展第16-36页
     ·无像与有像——佛教石窟造像的由来第16-21页
     ·释迦东行——佛教石窟造像的传入第21-24页
     ·释迦盛行——中国石窟造像的兴起第24-26页
     ·星罗棋布——中国石窟造像的分布第26-36页
第3章 中国古代各时期佛教石窟造像之流变第36-91页
   ·华梵交融(十六国—北周):"临摹与俊逸"的衍生期第37-5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及文化特征第37-38页
     ·魏晋南北朝之各时期石窟造像的造型手法第38-54页
     ·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的艺术总风貌第54-55页
     ·封建等级制和人体解剖学原理在石窟造像中的体现第55-57页
     ·小结第57-58页
   ·丰神情韵(隋朝—盛唐):"华美与博大"的中兴期第58-71页
     ·隋唐时代的社会风貌第58-59页
     ·隋唐石窟造像兴盛的原因第59页
     ·隋唐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第59-66页
     ·唐代石窟造像的分布状况第66-71页
   ·盛降世俗(中唐—晚唐):"雍容与流畅"的转折期第71-77页
     ·唐中晚期佛教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第71-76页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法相精神表征第76-77页
   ·人皆佛性(五代—两宋):"世俗与雅丽"的突变期第77-85页
     ·五代、两宋的社会风貌(公元907~1279年)第77页
     ·宋代佛教石窟造像的艺术总貌第77-79页
     ·石窟造像里的"东方维纳斯"第79-83页
     ·宋代禅宗思想对佛教石窟造像的影响第83-85页
   ·抱残守缺(元代—明清):"呆板与边缘"的衰败期第85-87页
     ·元代石窟造像的造像风貌第85-86页
     ·明清石窟造像的造像状况第86-87页
   ·小结第87-91页
第4章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美学意蕴第91-96页
   ·和谐——中和之美第91-92页
   ·传神——神形兼备第92-93页
   ·气韵——境生像外第93-95页
   ·崇高——乐舞精神第95-96页
结语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规划中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咸宁刘家桥旅游开发调查
下一篇: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