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插图清单 | 第10-13页 |
表格清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光通信的发展与下一代光传输网 | 第14-18页 |
·CO-OFDM 技术 | 第18-20页 |
·光传输网中的 FEC 技术 | 第20-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信道分析 | 第26-48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CO-OFDM 的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符号同步偏差对 CO-OFDM 系统的影响 | 第30-33页 |
·频率偏差对 CO-OFDM 系统的影响 | 第33-37页 |
·相位噪声对 CO-OFDM 系统的影响 | 第37-40页 |
·色散对 CO-OFDM 系统的影响 | 第40-46页 |
·色度色散对 CO-OFDM 系统的影响 | 第41-44页 |
·偏振模色散对 CO-OFDM 系统的影响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 第48-64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LDPC 码的理论分析与译码原理 | 第49-53页 |
·LDPC 码的矩阵表示与 Tanner 图表示 | 第49-51页 |
·LDPC 码的信息传递译码原理 | 第51-53页 |
·LDPC 码的 PEG\ACE 混合构造法 | 第53-56页 |
·PEG 算法 | 第53-55页 |
·ACE 算法思想及 PEG\ACE 混合算法 | 第55-56页 |
·LDPC 码的对数域 SPA 迭代译码算法 | 第56-59页 |
·LDPC 码的错误平层成因分析 | 第59-63页 |
·低重量码字造成的错误平层 | 第59-61页 |
·相近码字造成的错误平层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光通信系统的级联码技术 | 第64-86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单级型级联码技术 | 第65-70页 |
·单级型级联码的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单级型级联码的编译码步骤 | 第66-67页 |
·单级型级联码的性能分析 | 第67-70页 |
·交织型级联码技术 | 第70-75页 |
·交织型级联码的基本原理 | 第70-72页 |
·交织型级联码的编译码步骤 | 第72-73页 |
·交织型级联码的性能分析 | 第73-75页 |
·采用级联码技术消除 LDPC 码的错误平层 | 第75-77页 |
·一种 BCH+LDPC 随机交织型级联码 | 第77-84页 |
·BCH+LDPC 随机交织型级联码的设计原理 | 第78-82页 |
·BCH+LDPC 随机交织型级联码的性能分析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级联码技术 | 第86-102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100 Gb/s OTN 的数字包封技术 | 第87-91页 |
·数字包封器的信息结构与 OTU-4 帧结构 | 第87-89页 |
·基于 OTU-4 帧结构的级联码技术 | 第89-91页 |
·一种基于 16-QAM-CO-OFDM 系统的级联码方案 | 第91-101页 |
·基于 16-QAM-CO-OFDM 系统级联码方案的编码算法 | 第91-93页 |
·基于 16-QAM-CO-OFDM 系统级联码方案的译码算法 | 第93-96页 |
·基于 16-QAM-CO-OFDM 系统级联码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96-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 A 主要缩写词清单 | 第118-122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