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早期的公债理论 | 第12-14页 |
·凯恩斯主义的公债观 | 第14-15页 |
·发展经济学的外债理论 | 第15-18页 |
·哈罗德-多马模型 | 第15-16页 |
·钱纳里“双缺口理论” | 第16-17页 |
·纳克斯的理论 | 第17-18页 |
·其他的债务理论 | 第18-20页 |
·马克思的外债理论 | 第18页 |
·费舍尔和弗兰克尔的债务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刘易斯的城市化速率论 | 第19页 |
·基础设施建设论 | 第19-20页 |
·国内有关外债的研究 | 第20-22页 |
·从利用外资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20页 |
·从外债管理体制层面进行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外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 第21页 |
·从经济安全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外债规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22-36页 |
·我国对外债的界定 | 第22-25页 |
·国际上对外债的定义 | 第22-23页 |
·我国对外债的定义 | 第23-24页 |
·我国对外债的分类 | 第24-25页 |
·我国举借外债的历程 | 第25-30页 |
·外债规模的总体变化 | 第25-27页 |
·外债结构的发展变化 | 第27-30页 |
·我国外债规模现状 | 第30-31页 |
·我国外债规模安全指标 | 第31-36页 |
·外债规模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我国的外债规模指标分析 | 第32-33页 |
·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 | 第33-36页 |
第4章 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9页 |
·外债政策 | 第36-39页 |
·外债政策回顾 | 第36-38页 |
·外债政策分析 | 第38-39页 |
·国民经济水平 | 第39-42页 |
·国民经济水平与外债的关系 | 第39-40页 |
·国民经济指标分析 | 第40-42页 |
·财政赤字 | 第42-44页 |
·财政赤字与外债的关系 | 第42-43页 |
·我国的财政赤字 | 第43-44页 |
·国际收支 | 第44-49页 |
·国际收支与外债的关系 | 第44-45页 |
·国际收支相关指标分析 | 第45-49页 |
第5章 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9-55页 |
·外债规模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和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影响因素的选择 | 第49-5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计算及结果 | 第51-53页 |
·灰色关联分析结论 | 第53-55页 |
第6章 其他国家外债规模发展及启示 | 第55-61页 |
·泰国的外债 | 第55-56页 |
·巴西的外债 | 第56-58页 |
·俄罗斯的外债 | 第58-59页 |
·对我国外债规模管理的启示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61-67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对策建议 | 第6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论文摘要 | 第71-74页 |
Abstract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