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二) “游民”概念的历史变迁 | 第12-14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4-26页 |
(一) 学术史梳理 | 第14-25页 |
(二) 目前游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三、本文的主要材料 | 第26-27页 |
四、研究思路、文章架构与选题意义 | 第27-29页 |
第一章 近代上海的游民问题及其处理 | 第29-61页 |
第一节 近代上海游民肖像 | 第29-37页 |
一、普通市民眼中的游民 | 第30-32页 |
二、城市精英建构的游民 | 第32-35页 |
三、官方的游民形象 | 第35-37页 |
第二节 近代上海游民问题的处理 | 第37-59页 |
一、晚清到民国前期上海游民问题的处理 | 第37-40页 |
1、晚清民初的栖流公所 | 第37-39页 |
2、普益习艺所与新普育堂 | 第39-40页 |
二、民国时期专门处理游民问题的慈善组织 | 第40-51页 |
1、模范工厂和游民工厂 | 第40-42页 |
2、淞沪教养院 | 第42-45页 |
3、上海游民习勤所 | 第45-51页 |
三 日占时期的上海游民处理 | 第51-55页 |
1、救世军乞丐收容所 | 第51-53页 |
2、上海流民习勤所 | 第53页 |
3、上海游民劳动营 | 第53-55页 |
四、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游民问题 | 第55-5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二章 改造前的上海游民及共产党的游民政策 | 第61-78页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上海游民 | 第61-68页 |
一、游民数量 | 第62-63页 |
二、种类与名称 | 第63-67页 |
1、乞讨类 | 第63-64页 |
2、扒(盗)窃类 | 第64-65页 |
3、薄刀党与黄牛党 | 第65页 |
4、娼妓及依娼为生类 | 第65-66页 |
5、散兵游勇 | 第66-67页 |
三、组织及分布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共产党对游民的政策 | 第68-76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政策中的游民 | 第68-71页 |
二、改造时期游民概念的变迁 | 第71-7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上海游民改造经过 | 第78-113页 |
第一节 游民的收容 | 第78-92页 |
一、经常收容 | 第78-80页 |
二、突击收容 | 第80-86页 |
三、“哈尔滨大楼的故事”—重点收容 | 第86-89页 |
四、收容工作的结束 | 第89-92页 |
第二节 游民的教育和改造 | 第92-102页 |
一、机构沿革 | 第92-95页 |
二、教育内容与方式 | 第95-97页 |
三、劳动改造 | 第97-102页 |
第三节 游民的安置 | 第102-110页 |
一、苏北垦区的开辟 | 第103-105页 |
二、改造中安置—“劳动生产与教育改造相结合” | 第105-108页 |
三、安置中改造—“安置与改造相结合”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上海游民改造对象分析 | 第113-143页 |
第一节 上海游民籍贯分析 | 第113-119页 |
一、籍贯统计 | 第113-117页 |
二、隐瞒籍贯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文化程度、技艺水平与职业身份 | 第119-128页 |
一、文化程度 | 第120-123页 |
二、技艺水平与职业身份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上海“游民”身份分析 | 第128-140页 |
一、收容三阶段 | 第128-136页 |
1、行为游民收容阶段 | 第128-130页 |
2、重点收容妓女阶段 | 第130-133页 |
3、身份游民收容阶段 | 第133-136页 |
二、收容对象身份分析 | 第136-14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五章 拒绝被拯救—游民改造中的游民“暴力事件”研究 | 第143-165页 |
第一节 “法总事件”及其他 | 第143-153页 |
一、法总事件经过 | 第144-145页 |
二、法总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145-149页 |
三、其他相似事件及共产党人的对策 | 第149-153页 |
第二节 “游民”自杀事件分析 | 第153-157页 |
一、自杀个案呈现 | 第154-155页 |
二、对自杀事件的认识 | 第155-156页 |
三、作为一种反抗方式的自杀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阴谋与“阳谋”—游民改造中的谣言和诺言 | 第157-163页 |
一、主要谣言 | 第158-160页 |
二、谣言的实质 | 第160-161页 |
三、“阳谋”种种 | 第161-16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游民改造与基层社会秩序 | 第165-182页 |
第一节 权力与秩序—游民的处理问题 | 第165-175页 |
一、游民问题性质之转化 | 第165-168页 |
二、游民处理者主体的变化 | 第168-171页 |
三、处理游民问题的实质 | 第171-175页 |
第二节 共产党的游民处理 | 第175-180页 |
一、“游民”新来源 | 第175-176页 |
二、“旧游民”去向 | 第176-18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80-182页 |
结束语 | 第182-194页 |
一、教授工艺—一个难以收效的游民问题解决方案 | 第182-185页 |
二、上海游民—1949年前后的比较 | 第185-187页 |
三、大扫除—城市基层社会的清理与重建 | 第187-190页 |
四、意识形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调适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16页 |
后记 | 第216-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