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地震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6-24页 |
1.2.2 地震动对结构破坏性研究 | 第24-28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28-2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9-30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30-32页 |
2 大地震的地震动与结构破坏效应研究 | 第32-56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数据解析 | 第33-40页 |
2.2.1 强震记录解析与强地震动特性 | 第34-38页 |
2.2.2 建筑结构倒塌数据与参数解析 | 第38-40页 |
2.3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0-47页 |
2.3.1 易损性与结构危害性判断准则 | 第40-41页 |
2.3.2 倒塌率与强地震动参数关系 | 第41-45页 |
2.3.3 砖混结构与框架结构易损性曲线 | 第45-47页 |
2.4 基于现行《规范》的结构损伤评价 | 第47-53页 |
2.4.1 结构损伤评价方法 | 第48-50页 |
2.4.2 结构损伤评价结果 | 第50-52页 |
2.4.3 基于修订《规范》的结构损伤预测 | 第52-53页 |
2.5 讨论 | 第53-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地震预警P、S波复合自动快速识别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 第56-73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地震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 第57-60页 |
3.3 P、S波复合自动快速识别理论 | 第60-67页 |
3.3.1 P波与S波分离 | 第60-64页 |
3.3.2 震相拾取算法 | 第64-67页 |
3.4 汶川地震数据的应用与验证 | 第67-71页 |
3.5 讨论 | 第71-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地震预警震级快速准确预测理论方法研究 | 第73-86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地震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 第74-75页 |
4.3 震级预测方法与比较 | 第75-82页 |
4.3.1 震级预测方法的提出 | 第75-77页 |
4.3.2 震级与预警特征参数关系 | 第77-79页 |
4.3.3 不同震级预测方法比较分析 | 第79-82页 |
4.4 对大地震的震级预测研究 | 第82-84页 |
4.5 讨论 | 第84-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地震预警场地地震动快速准确预测理论方法研究 | 第86-99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地震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 第87-88页 |
5.3 地震动预测方法与比较 | 第88-95页 |
5.3.1 地震动参数与预警特征参数关系 | 第88-94页 |
5.3.2 不同地震动参数预测方法比较分析 | 第94-95页 |
5.4 Ms8.0级汶川地震地震动预测研究 | 第95-98页 |
5.5 讨论 | 第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基于理论地震动的预警方法研究与验证 | 第99-118页 |
6.1 引言 | 第99-100页 |
6.2 地震动模拟理论与方法 | 第100-105页 |
6.2.1 有限交错网格差分法 | 第100-102页 |
6.2.2 运动方程与震源描述 | 第102-105页 |
6.3 地震动模拟与结果 | 第105-111页 |
6.3.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105-108页 |
6.3.2 模拟计算结果 | 第108-111页 |
6.4 基于理论地震波的预警方法比较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6.4.1 震级预警方法比较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6.4.2 场地地震动预警方法比较与分析 | 第114-116页 |
6.5 讨论 | 第11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18-120页 |
7.2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