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雕黑陶语意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陶瓷文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陶瓷文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黑陶文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云南陶瓷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彩雕黑陶研究现状 | 第16页 |
·语意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本研究课题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彩雕黑陶的符号形式与语意内涵分析存在不足 | 第19-20页 |
·彩雕黑陶的语境内涵及其作用分析存在不足 | 第20页 |
·本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2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论文的整体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彩雕黑陶符号阐述 | 第23-37页 |
·引言 | 第23页 |
·彩雕黑陶的符号形式 | 第23-26页 |
·彩雕黑陶的符号实体及其存在性 | 第23-24页 |
·彩雕黑陶的符号形式及其认知性 | 第24-26页 |
·彩雕黑陶的符号意义 | 第26-33页 |
·彩雕黑陶符号的意向性 | 第26-29页 |
·彩雕黑陶作为物质对象的意向性 | 第26-28页 |
·彩雕黑陶作为符号的意向性 | 第28-29页 |
·彩雕黑陶语意的层次性 | 第29-32页 |
·彩雕黑陶语意层次划分的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彩雕黑陶语意层次的划分 | 第30-32页 |
·彩雕黑陶语意的认知性 | 第32-33页 |
·彩雕黑陶符号的个性特征 | 第33-36页 |
·彩雕黑陶符号的历史性 | 第33-34页 |
·彩雕黑陶符号的地域性 | 第34页 |
·彩雕黑陶符号的民族性 | 第34-35页 |
·彩雕黑陶符号的宗教性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彩雕黑陶语意传达 | 第37-44页 |
·引言 | 第37页 |
·彩雕黑陶语意的传达特征 | 第37-39页 |
·彩雕黑陶语意传达的系统性 | 第37-38页 |
·彩雕黑陶语意传达的动态性 | 第38页 |
·彩雕黑陶语意传达的连续性 | 第38-39页 |
·彩雕黑陶语意的传达方式 | 第39-42页 |
·彩雕黑陶的传达过程 | 第39-40页 |
·彩雕黑陶的传达要素 | 第40-42页 |
·彩雕黑陶语意的诉求驱动 | 第42-43页 |
·功能语意的识别体验 | 第42页 |
·审美语意的唤起回忆 | 第42-43页 |
·象征语意的引发联想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彩雕黑陶语意解读 | 第44-71页 |
·引言 | 第44页 |
·彩雕黑陶的造型符号分类与语意内涵 | 第44-46页 |
·直桶造型符号 | 第45页 |
·圆罐造型符号 | 第45页 |
·曼达造型符号 | 第45-46页 |
·编钟造型符号 | 第46页 |
·其他造型符号 | 第46页 |
·彩雕黑陶的装饰符号分类与语意内涵 | 第46-68页 |
·动物类的装饰特征与语意内涵 | 第47-52页 |
·龙 | 第47-48页 |
·凤 | 第48-49页 |
·马 | 第49-50页 |
·鹤 | 第50-51页 |
·象 | 第51页 |
·耗牛 | 第51-52页 |
·植物类的装饰特征与语意内涵 | 第52-56页 |
·格桑梅朵 | 第52-53页 |
·茶叶 | 第53-54页 |
·太阳花 | 第54-55页 |
·莲花 | 第55-56页 |
·字图符类的装饰特征与语意内涵 | 第56-60页 |
·“扎西德勒”字符 | 第57页 |
·“六字真言”字符 | 第57-58页 |
·“卍”“卐”字符 | 第58-60页 |
·吉祥“寿”字符 | 第60页 |
·藏吉祥八宝的装饰特征与语意 | 第60-68页 |
·彩雕黑陶色彩符号分类与语意内涵 | 第68-70页 |
·白色 | 第69页 |
·黄色 | 第69页 |
·红色 | 第69-70页 |
·绿色 | 第70页 |
·蓝色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彩雕黑陶语境解析 | 第71-83页 |
·引言 | 第71页 |
·彩雕黑陶语境的描述 | 第71-73页 |
·语境的相关概念 | 第71-72页 |
·彩雕黑陶的语境 | 第72-73页 |
·彩雕黑陶语境的构成因素 | 第73-77页 |
·彩雕黑陶语境的自然环境 | 第73-75页 |
·地势地貌的立体构成 | 第73-74页 |
·自然资源的丰富构成 | 第74-75页 |
·气候分布的垂直构成 | 第75页 |
·彩雕黑陶语境的人文环境 | 第75-77页 |
·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76页 |
·宗教文化的混融 | 第76-77页 |
·民族文化的交融 | 第77页 |
·彩雕黑陶语境的表现映射 | 第77-81页 |
·彩雕黑陶符号对自然环境的映射 | 第78-80页 |
·造型符号对自然环境的映射 | 第78页 |
·装饰符号对自然环境的映射 | 第78-79页 |
·色彩符号对自然环境的映射 | 第79-80页 |
·彩雕黑陶符号对人文环境的映射 | 第80-81页 |
·造型符号对人文环境的映射 | 第80页 |
·装饰符号对人文环境的映射 | 第80-81页 |
·色彩符号对人文环境的映射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彩雕黑陶语境对语意的作用 | 第83-92页 |
·引言 | 第83页 |
·彩雕黑陶语境决定语意传达的要素选择 | 第83-85页 |
·决定塑造与解读语意的主体选择 | 第84页 |
·决定塑造与解读语意的时空选择 | 第84-85页 |
·彩雕黑陶语境在语意塑造中的作用研究 | 第85-88页 |
·有助于符号语意的确立表达 | 第86-87页 |
·有助于符号语意的同质异构 | 第87-88页 |
·彩雕黑陶语境在语意解读中的作用研究 | 第88-91页 |
·有助于符号语意解读立场的确定 | 第88-90页 |
·有助于符号语意解读信息的同构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彩雕黑陶语意学设计方法运用 | 第92-111页 |
·前言 | 第92页 |
·彩雕黑陶语意学的设计原则 | 第92-96页 |
·彩雕黑陶语意学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92-94页 |
·符合自然规律和造物法则 | 第92-93页 |
·把握时代潮流和价值取向 | 第93页 |
·传达积极语意和健康信息 | 第93-94页 |
·彩雕黑陶语意学设计的特殊原则 | 第94-96页 |
·传承历史传统 | 第94-95页 |
·表达地域风格 | 第95页 |
·突出民族特色 | 第95-96页 |
·显现文化寓意 | 第96页 |
·彩雕黑陶语意学的设计方法 | 第96-103页 |
·彩雕黑陶语意学设计方法的手段 | 第96-97页 |
·组合优化 | 第97页 |
·变异增殖 | 第97页 |
·彩雕黑陶语意学设计方法的程序 | 第97-103页 |
·设定语意的传达目标 | 第98-99页 |
·确定产品的语境内涵 | 第99页 |
·列选相应的语意属性 | 第99-101页 |
·寻找匹配的表意符号 | 第101页 |
·选择恰当的符号形式 | 第101-102页 |
·整合优选的符号形式 | 第102-103页 |
·彩雕黑陶设计开发的语意之路 | 第103-110页 |
·应用新的彩雕黑陶功能语意 | 第103-104页 |
·仿借传统器物的功能 | 第103页 |
·摹仿现代器物的功能 | 第103-104页 |
·挖掘新的彩雕黑陶符号形式 | 第104-110页 |
·藏族吉祥字图符号 | 第104-105页 |
·藏族吉祥植物符号 | 第105-106页 |
·藏族吉祥天然物符号 | 第106-107页 |
·藏族吉祥动物符号 | 第107-108页 |
·藏族吉祥器物符号 | 第108-109页 |
·藏族吉祥装饰符号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全文总结 | 第111-113页 |
·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1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题研究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