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5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怒江州概况 | 第9-15页 |
·怒江州的区位条件和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怒江州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11-12页 |
·怒江州的主体功能区定位 | 第12-13页 |
·怒江州培养非资源消耗型产业的选择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怒江州生态及旅游景观 | 第15-27页 |
·怒江州地形气候生态旅游景观 | 第15-16页 |
·怒江州动植物生态旅游景观 | 第16-19页 |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景观 | 第19-22页 |
·怒江州特色生态旅游景观 | 第22-27页 |
第三章 怒江州生态旅游的外部性研究 | 第27-39页 |
·生态旅游概述 | 第27-29页 |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 第27-28页 |
·生态旅游的模式 | 第28-29页 |
·怒江州生态旅游的外部性研究 | 第29-39页 |
·外部性的概念 | 第29-30页 |
·怒江州生态旅游的外部性研究 | 第30-39页 |
·怒江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区域经济外部性研究 | 第30-32页 |
·怒江州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文化外部性研究 | 第32-35页 |
·怒江州发展生态旅游的生态环境外部性研究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怒江州生态旅游负外部性的规避 | 第39-58页 |
·合理界定旅游资源的产权 | 第39-40页 |
·核算旅游资源价值 | 第40-47页 |
·使用税收和津贴杠杆调整外部性 | 第47-48页 |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 第48-51页 |
·依据怒江州生态功能区划分,建立旅游容量地图 | 第51-52页 |
·政策扶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行业 | 第52-55页 |
·改善能源结构,发展非资源消耗型产业减少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压力 | 第55-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