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XS1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定位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Ⅰ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及进展 | 第11-15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特征及类型 | 第11-12页 |
·水稻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 第12-13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 第13-14页 |
·植物雄性不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 水稻生长发育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 第15-19页 |
·水稻花药的发育和结构 | 第15页 |
·水稻花粉发育过程 | 第15-16页 |
·控制水稻花粉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 | 第16-19页 |
·绒毡层及其它壁细胞与小孢子发育 | 第16-17页 |
·胼胝质与小孢子发育 | 第17页 |
·减数分裂及其遗传控制 | 第17-19页 |
·花药的开裂 | 第19页 |
3 分子标记的种类即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6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20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0页 |
·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20页 |
·特定序列位点 | 第20-21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1页 |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分子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 | 第22-23页 |
·DNA指纹库的建立 | 第23-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4-25页 |
·F1杂种优势析 | 第25页 |
·基于图谱克隆基因 | 第25-26页 |
4 基因定位及克隆的方法与策略 | 第26-32页 |
·基因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26-28页 |
·非整倍体法 | 第26-27页 |
·标记基因系 | 第27页 |
·相互易位法 | 第27页 |
·分子标记法 | 第27-28页 |
·近等基因系法 | 第28页 |
·群分法(BSA) | 第28页 |
·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28-32页 |
·常用的目的基因克隆技术 | 第28-29页 |
·通过已知基因产物的分析和鉴定 | 第28-29页 |
·通过遗传表型分析 | 第29页 |
·以图谱为基础的定位克隆技术 | 第29页 |
·发展中的基因克隆新技术 | 第29-32页 |
·研究缺失突变体的表型着手分离基因 | 第29-30页 |
·从大的基因组区域直接分离编码序列 | 第30-31页 |
·通过研究mRNA差异表达筛选克隆基因 | 第31页 |
·表型克隆法 | 第31页 |
·应用DNA芯片技术筛选新基因 | 第31-3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2-33页 |
Ⅱ 材料和方法 | 第33-37页 |
1 材料 | 第33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突变体小花形态特征 | 第33页 |
·石蜡切片 | 第33-34页 |
·石蜡切片的取材 | 第33页 |
·石蜡切片的过程 | 第33-34页 |
·染色 | 第33页 |
·脱水 | 第33页 |
·透明与浸蜡 | 第33页 |
·包埋 | 第33页 |
·切片观察 | 第33-34页 |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4页 |
·雄性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4-35页 |
·水稻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大量提取法 | 第34页 |
·微量提取法 | 第34-35页 |
·微卫星标记 | 第35-37页 |
·微卫星引物的合成 | 第35-37页 |
·PCR扩增 | 第35-36页 |
·电泳 | 第36页 |
·遗传作图 | 第36-37页 |
Ⅲ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1.突变体外观形态 | 第37页 |
2.突变体花药石蜡切片 | 第37-41页 |
3.突变性状的初步遗传分析 | 第41页 |
4.雄性不育初步定位 | 第41-43页 |
Ⅳ 讨论 | 第43-45页 |
1 VR1是一个新的水稻雄性控制基因 | 第43页 |
·突变体不育源于液泡化受阻 | 第43页 |
·VR1与已报道雄性育性基因不等位 | 第43页 |
2 关于植物雄性不育研究的思考 | 第43-44页 |
·加强细胞生物学研究 | 第43-44页 |
·探讨育性控制基因间的互作 | 第44页 |
3 隐性核不育的应用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