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导论 | 第7-1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研究方法 | 第8页 |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 第8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8页 |
·文章的基本框架 | 第8-9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转移”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相关理论 | 第11-14页 |
·“推—拉理论”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2-13页 |
·舒尔茨(T.Z.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3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18-25页 |
·城乡收入持续扩大 | 第18-20页 |
·产业结构转换滞后 | 第20-22页 |
·农业自然资源匮乏 | 第22-23页 |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 | 第23-24页 |
·城镇失业率高,乡镇企业发展不稳定 | 第24-25页 |
4. 相关因素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机制的分析 | 第25-32页 |
·收入差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5-26页 |
·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25-26页 |
·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26页 |
·非农产业发展状况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6-27页 |
·农业发展状况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7-28页 |
·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8-30页 |
·教育是转移实现的基本前提 | 第28-29页 |
·教育是帮助转移最终实现的决定因素 | 第29页 |
·示范效应和教育与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 第29-30页 |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30-32页 |
5 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2-39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数据来源和模型形式 | 第33-34页 |
·数据检验及协整分析 | 第34-39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34-35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5-37页 |
·协整检验 | 第37-39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9-43页 |
·主要结论 | 第39-40页 |
·政策建议 | 第40-41页 |
·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7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