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导论 | 第12-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范围的一些界定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国外学者研究的进展 | 第14-18页 |
·国内学者研究的现状 | 第18-2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借鉴 | 第2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 我国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发展方向选择 | 第26-40页 |
·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 第26-28页 |
·农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状况分析 | 第26-27页 |
·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对我国整体及各地区产业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28-37页 |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各区域工业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基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 第37-40页 |
·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比较 | 第37-38页 |
·各区域产业劳动力构成的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各区域吸纳就业产业发展选择 | 第39-40页 |
2 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空间 | 第40-50页 |
·中西部地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分析 | 第40-42页 |
·中西部地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基本进程 | 第40-41页 |
·中西部地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前景分析 | 第41-42页 |
·中西部地区乡村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析 | 第42-47页 |
·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进程 | 第42-45页 |
·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景分析 | 第45-47页 |
·中西部地区城市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析 | 第47-50页 |
·中西部地区城市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进程 | 第47-48页 |
·中西部地区城市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景分析 | 第48-50页 |
3 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路径 | 第50-57页 |
·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路径 | 第50-53页 |
·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的农村工业化的必然性 | 第50页 |
·积极走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 第50-51页 |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第51-53页 |
·发展商贸运输等为代表的传统第三产业补充路径 | 第53-57页 |
·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的国际比较 | 第53-54页 |
·发展传统第三产业的必然性 | 第54-57页 |
4 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第57-67页 |
·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障碍 | 第57-60页 |
·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 第57-58页 |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第58页 |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层次较低 | 第58页 |
·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 第58-59页 |
·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 第59-60页 |
·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不利因素 | 第60-67页 |
·缺少物质资本投入 | 第60-61页 |
·城市化水平低无法有效聚集服务需求 | 第61-63页 |
·忽略中小企业在产出和就业方面的作用 | 第63-65页 |
·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发展动力机制不足 | 第65-67页 |
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策略 | 第67-78页 |
·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 第67-75页 |
·与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比较与借鉴 | 第67-70页 |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 第70-72页 |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72-75页 |
·中西部地区发展传统第三产业的对策 | 第75-78页 |
·构建有利于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75页 |
·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大中城市就业聚集效应 | 第75-76页 |
·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 | 第76页 |
·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协调发展 | 第76-77页 |
·挖掘第三产业中优势行业的潜力 | 第77-78页 |
6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已发表文章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