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hreb.)胚性悬浮系的建立及原生质体分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缩写词 | 第10-12页 |
1 综述 | 第12-29页 |
·高羊茅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高羊茅性状简介 | 第12-13页 |
·草坪型高羊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愈伤组织培养概述 | 第14页 |
·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因子 | 第14-17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4页 |
·基因型 | 第14-15页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15页 |
·愈伤组织的类型与改良 | 第15-16页 |
·继代周期 | 第16页 |
·外源激素的影响 | 第16-17页 |
·草坪草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细胞悬浮培养概述 | 第18-19页 |
·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子 | 第19-22页 |
·培养材料的选择 | 第19-20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0页 |
·细胞起始密度 | 第20-21页 |
·继代周期与转速 | 第21页 |
·外源激素的影响 | 第21页 |
·有机附加物 | 第21-22页 |
·草坪草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原生质体研究概述 | 第23-24页 |
·原生质体及其特性 | 第23页 |
·原生质体的应用及意义 | 第23-24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因子 | 第24-26页 |
·材料来源 | 第24-25页 |
·分离材料的预处理 | 第25页 |
·原生质体酶解液 | 第25-26页 |
·渗透压调节剂 | 第26页 |
·酶解时间及酶解条件 | 第26页 |
·原生质体纯化及活力测定 | 第26页 |
·原生质体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2 高羊茅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9-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30页 |
·MS基本培养基 | 第29-30页 |
·培养基设计 | 第30页 |
·外植体消毒 | 第30-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差异 | 第31页 |
·初生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1页 |
·再生苗生根 | 第31页 |
·数据统计 | 第31-32页 |
·定性指标 | 第31页 |
·定量指标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不同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2页 |
·初生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33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3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3-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不同基因型及继代周期的影响 | 第34页 |
·初生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4-35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 | 第35-37页 |
3 高羊茅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单细胞培养 | 第37-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培养基设计 | 第37-38页 |
·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改良 | 第38页 |
·高羊茅胚性悬浮系的建立 | 第38-39页 |
·悬浮系的优化及其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39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单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39页 |
·实验参数指标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愈伤组织的改良 | 第40页 |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显微观察 | 第40-41页 |
·悬浮细胞系的优化及其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41-45页 |
·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细胞起始密度、生长速率、pH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2-44页 |
·不同肌醇浓度对悬浮系生长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单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9页 |
·愈伤组织的选择及悬浮系的建立 | 第45-46页 |
·悬浮细胞系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悬浮启动培养 | 第46-47页 |
·悬浮系pH值的变化 | 第47页 |
·单细胞培养 | 第47-49页 |
4 高羊茅原生质体分离条件优化 | 第49-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高羊茅胚性悬浮细胞系的继代保持 | 第49页 |
·高羊茅原生质体分离 | 第49-50页 |
·甘露醇预处理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因素的正交设计 | 第49-50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0页 |
·高羊茅原生质体纯化 | 第50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甘露醇预处理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不同酶类组合、悬浮细胞生长期、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7页 |
·甘露醇预处理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4-55页 |
·悬浮细胞生长期的选择 | 第55页 |
·酶种类和浓度的选择 | 第55页 |
·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 | 第55-56页 |
·酶解时间的选择 | 第56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方法 | 第56-5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62页 |
·结论 | 第57-60页 |
·高羊茅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57-58页 |
·高羊茅悬浮系的建立及其单细胞培养 | 第58-59页 |
·高羊茅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附图 | 第72-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80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