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0页 |
·本文不足 | 第10-12页 |
2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沿革 | 第12-14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2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12-13页 |
·波特的竞争理论 | 第13页 |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联系 | 第13-14页 |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与评价指标 | 第14-18页 |
·竞争力概念 | 第14页 |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第14页 |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第14-17页 |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18页 |
3 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第18-36页 |
·安徽省农产品生产现状 | 第18-21页 |
·安徽省农业概况 | 第18页 |
·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 第18-20页 |
·安徽省农产品结构的变化情况 | 第20-21页 |
·安徽省农产品贸易情况 | 第21-25页 |
·安徽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化情况 | 第21-23页 |
·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 | 第23-24页 |
·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向 | 第24页 |
·农产品出口经营格局有所变化 | 第24页 |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产品出口 | 第24-25页 |
·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25-33页 |
·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5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25-31页 |
·基于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31-33页 |
·安徽省农产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升级,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产品出口 | 第33-34页 |
·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 第34页 |
·贸易促进机制还不完善,出口促销体系还不健全 | 第34-35页 |
·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 | 第35页 |
·缺乏品牌竞争意识 | 第35页 |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 第35-36页 |
4 提高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第36-45页 |
·按照WTO 规则创造有利的农产品贸易环境 | 第36-37页 |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跨越绿色壁垒 | 第36页 |
·充分利用WTO 关于农业的“绿箱”、“黄箱”政策 | 第36-37页 |
·按照农业比较优势原则,实现合理布局,培育支柱产业 | 第37-38页 |
·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和地区资源优势战略 | 第37页 |
·以主导农产品、出口农产品为基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 第37-38页 |
·以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 | 第38页 |
·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完善经营体制,创造高效灵活机制 | 第38-39页 |
·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出口主体,做大做强出口龙头企业 | 第38页 |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 第38-39页 |
·转变农产品生产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 第39页 |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障 | 第39-40页 |
·政府要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加强服务 | 第39页 |
·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 第39-40页 |
·减免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费用,加快通关速度 | 第40页 |
·增加农产品出口促进的资金支持 | 第40页 |
·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健全出口促销体系,实施品牌战略 | 第40-41页 |
·制定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计划 | 第40页 |
·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能力 | 第40-41页 |
·创立培育农产品出口商标品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 第41页 |
·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出口安全程度 | 第41-42页 |
·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 第41-42页 |
·建立权威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发布系统和出口预警体系 | 第42页 |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 | 第42页 |
·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融入“泛长三角”中提升安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第42-43页 |
·坚持东向发展战略,融入“泛长三角” | 第42-43页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泛长三角区域的“米粮仓”、“菜园子” | 第43页 |
·扩大与泛长三角区域的农产品互认范围,积极推动农产品出省 | 第43页 |
·化“危”寻“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