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综述一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第13-33页 |
1 郁的涵义 | 第13-14页 |
2 郁证的中医历史沿革 | 第14-21页 |
3 郁证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21-29页 |
4 抑郁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29-31页 |
5 小结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综述二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现代研究 | 第33-49页 |
1 流行病学 | 第33页 |
2 发病机制 | 第33-40页 |
3 抑郁症的治疗目的 | 第40页 |
4 抑郁症的治疗原则 | 第40-42页 |
5 抑郁症的长期治疗 | 第42-44页 |
6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 第44-47页 |
7 SSRIs抗抑郁的弊端分析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综述三 针灸治疗抑郁症概况 | 第49-66页 |
1 病因病机 | 第50-51页 |
2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 第51-59页 |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 第59-63页 |
4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临床研究一 基于西医评价的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66-73页 |
1 一般资料 | 第66-67页 |
2 诊断标准 | 第67页 |
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67-68页 |
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68页 |
5 治疗方案 | 第68页 |
6 统计学处理 | 第68页 |
7 疗效观察 | 第68-70页 |
8 讨论 | 第70-72页 |
9 结论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临床研究二 基于中医评价的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73-77页 |
1 一般资料 | 第73页 |
2 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 | 第73页 |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同临床研究一中的诊断标准。 | 第73页 |
4 治疗方案同临床研究一中的针药组的治疗方案 | 第73页 |
5 疗效观察 | 第73-74页 |
6 讨论 | 第74-76页 |
7 结论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页 |
附1 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量表 | 第76-77页 |
实验研究 电针结合氟西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5-TH1A受体mRNA、5-TH2A受体mRNA的影响 | 第77-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2 结果 | 第81-84页 |
3 讨论 | 第84-91页 |
4 结论 | 第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