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51页 |
1.植物的诱导抗虫反应及其相关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 | 第15-24页 |
·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 | 第16-19页 |
·防御化合物 | 第19-22页 |
·防御信号分子 | 第22-24页 |
2.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 第24-37页 |
·植物茉莉酸类物质的合成途径 | 第26-29页 |
·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 | 第29-35页 |
J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30页 |
抑制光合作用 | 第30-31页 |
在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抗虫反应中的作用 | 第32-34页 |
抗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水稻脂氧合酶基因LOX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3.基因芯片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46页 |
·差异表达基因研究方法 | 第38-44页 |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44-46页 |
4.基因功能鉴定的主要方法 | 第46-47页 |
5.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 第47-51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7-48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8-51页 |
第二章 二化螟幼虫取食诱导的水稻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51-88页 |
·前言 | 第51-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62页 |
·供试水稻 | 第52页 |
·供试昆虫 | 第52-53页 |
·基因芯片 | 第53页 |
·试剂来源和实验仪器 | 第53页 |
·水稻处理 | 第53页 |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cDNA合成及PCR反应 | 第54-55页 |
·芯片检测和数据处理 | 第55-60页 |
·基因芯片实验重复性评价 | 第60-61页 |
·Northern杂交检测 | 第61页 |
·差异基因功能分类 | 第6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84页 |
·SSB取食造成大约8%水稻基因转录水平发生变化 | 第62-63页 |
·Northern杂交验证芯片数据 | 第63-65页 |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 | 第65-66页 |
·SSB取食影响JA、SA、Ethylene等植物激素和活性氧种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6-71页 |
·SSB调控的胞内信号传导途径 | 第71-75页 |
·SSB取食调控的转录因子 | 第75-79页 |
·SSB取食影响水稻能量生成相关基因 | 第79-81页 |
·SSB取食调控的植物主代谢和次生代谢基因 | 第81-83页 |
·SSB取食调控的防御相关基因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88页 |
SSB取食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涉及到水稻众多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是水稻整体生理生化以及代谢等方面的一个重建过程 | 第84-85页 |
植物激素在SSB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85-86页 |
诱导防御反应与能量合成 | 第86-87页 |
对植食性昆虫防御与其他胁迫反应信号网络部分重叠 | 第87-88页 |
第三章 二化螟诱导的OsHI-LOX基因的克隆及反义抑制突变体构建 | 第88-110页 |
·前言 | 第88-9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0-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7页 |
·水稻OsHI-LOX基因克隆 | 第96-98页 |
·OsHI-LOX蛋白结构分析 | 第98-100页 |
·OsHI-LOX系统树分析 | 第100-101页 |
·OsHI-LOX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1-102页 |
·机械损伤、二化螟取食、JA处理诱导OsHI-LOX基因表达 | 第102-103页 |
·OsHI-LOX反义抑制植物转化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OsHI-LOX反义抑制水稻突变体纯合子的筛选 | 第104-106页 |
·Southern杂交鉴定T-DNA拷贝数 | 第106-107页 |
·讨论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基因OsHI-LOX的功能分析 | 第110-128页 |
·前言 | 第11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5页 |
·反义抑制OsHI-LOX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反义抑制OsHI-LOX降低水稻诱导的JA和TrypPI含量 | 第115-117页 |
·反义抑制OsHI-LOX降低对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抗性 | 第117-121页 |
·反义抑制OsHI-LOX增加水稻对刺吸口器BPH的抗性 | 第121-123页 |
·反义抑制OsHI-LOX导致BPH取食后出现过敏性反应及水稻SA和H_2O_2含量升高 | 第123-125页 |
·讨论 | 第125-128页 |
第五章 本文小结和今后研究 | 第128-13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8-12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30-131页 |
附表(图) | 第131-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