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次 | 第14-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6页 |
·引言 | 第19-22页 |
·系统集成DC-DC标准电源模块拓扑的普适化研究途径 | 第22-27页 |
·实用化软开关技术 | 第22-24页 |
·拓扑的宽输入电压范围适应性技术 | 第24-27页 |
·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27-28页 |
·变拓扑柔性变流器技术的分类 | 第28-30页 |
·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选题的背景和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32-36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32-33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33-36页 |
第2章 变拓扑柔性变流器标准电源模块的功能同构拓扑软开关优化 | 第36-90页 |
·中小功率功能同构宽范围输入ZVS软开关PWM单端DC-DC拓扑族 | 第38-58页 |
·功能同构ZVS软开关双管正激拓扑族 | 第39-46页 |
·代表拓扑(RROI)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电路分析 | 第41-43页 |
·实验结果和波形 | 第43-45页 |
·功能同构ZVS软开关双管正激拓扑族的比较 | 第45-46页 |
·功能同构ZVS软开关双管正反激拓扑族 | 第46-52页 |
·代表拓扑(ACOI)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电路分析 | 第47-50页 |
·实验结果和波形 | 第50-51页 |
·功能同构ZVS软开关双管正反激拓扑族的比较 | 第51-52页 |
·功能同构ZVS软开关双管反激拓扑族 | 第52-58页 |
·代表拓扑(ACOI)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电路分析 | 第53-56页 |
·实验结果和波形 | 第56-57页 |
·功能同构ZVS软开关双管反激拓扑族的比较 | 第57-58页 |
·中大功率功能同构宽范围输入ZVS+ZCS软开关双端谐振DC-DC拓扑族 | 第58-88页 |
·功能同构第四类LLC串联谐振变流器拓扑族的提出和优化 | 第59-69页 |
·功能同构的第四类LLC串联谐振变流器拓扑族 | 第60-65页 |
·多相交错并联第四类LLC谐振变流器的新颖控制策略 | 第65-69页 |
·功能同构谐振元件分置LC+L并联谐振变流器拓扑族的提出和优化 | 第69-87页 |
·谐振元件分置LC+L并联谐振变流器及其功能同构拓扑族 | 第69-84页 |
·适合于谐振元件分置LC+L并联谐振变流器的同步整流驱动控制策略 | 第84-87页 |
·中大功率功能同构ZVS+ZCS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比较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3章 狭义变拓扑变流器的典型应用:双向DC-DC变流器 | 第90-128页 |
·软开关双向DC-DC变流器的实际应用难点 | 第92-93页 |
·整流二极管零电流关断的定义及判别方式 | 第93-95页 |
·整流二极管零电流关断的实用方式及主要特征 | 第95-99页 |
·PWM电路中的DCM型di/dt | 第95-96页 |
·调频(Fequency Modulated,FM)电路中的谐振型di/dt | 第96-98页 |
·实用ZCS实现方式的主要特征 | 第98-99页 |
·实用整流二极管零电流关断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 第99-104页 |
·DCM型di/dt方式的应用实例 | 第99-100页 |
·谐振型di/dt方式的应用实例 | 第100-104页 |
·开关损耗最小化的谐振型双向DC-DC变流拓扑族 | 第104-122页 |
·开关损耗最小化的双向DC-DC谐振网络拓扑族的提出 | 第104-109页 |
·新颖的开关损耗最小化的谐振型双向DC-DC变流器电路构成及工作方式 | 第109-114页 |
·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 | 第114-122页 |
·电路特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电路关键参数设计步骤 | 第117-120页 |
·样机实验结果 | 第120-122页 |
·"双软"的双向DC-DC变流器和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研究之间的联系 | 第122-126页 |
·整合拓扑寻求 | 第123-124页 |
·工作模式的切换与兼容 | 第124-126页 |
·平滑调制型 | 第124-125页 |
·非平滑调制型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4章 狭义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构成理论 | 第128-159页 |
·狭义变拓扑变流器的主要性质和特点 | 第128-130页 |
·狭义变拓扑变流器构成方法论 | 第130-141页 |
·狭义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子电路拓扑寻求 | 第130-135页 |
·狭义变拓扑变流器子电路间的切换实现电路 | 第135-138页 |
·狭义变拓扑变流器子电路间的切换控制策略 | 第138-139页 |
·狭义变拓扑变流器子电路兼容方法设计 | 第139-141页 |
·小信号的兼容 | 第140页 |
·磁元件的兼容 | 第140-141页 |
·具体实施案例和样机实验结果 | 第141-157页 |
·实施例一:适用于200V~800V超宽输入电压范围的狭义变拓扑变流器 | 第142-149页 |
·实例一的拓扑构成原则 | 第144-145页 |
·实例一的子电路间切换方式 | 第145-146页 |
·实例一样机实验结果 | 第146-149页 |
·实施例二:200V~400V宽输入电压范围效率最优化的狭义变拓扑变流器 | 第149-157页 |
·实例二的拓扑构成原则 | 第151-152页 |
·实例二的子电路间切换方式 | 第152-154页 |
·实例二样机实验结果 | 第154-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5章 广义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构成范式和趋势 | 第159-206页 |
·广义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主要性质和特点 | 第160-162页 |
·广义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的构成范式和趋势 | 第162-166页 |
·微功率、小功率等级变流器的集成化与多功能化 | 第162-163页 |
·中大功率等级变流器的整体系统级性能最优化 | 第163-164页 |
·控制方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 第164-166页 |
·控制电路的设计简化和空间集成化 | 第164-165页 |
·变流器整体性能提高 | 第165-166页 |
·广义变拓扑柔性变流器构成范式的案例佐证和个案研究 | 第166-179页 |
·微、小功率等级变流器的集成化与多功能化构成范式案例研究 | 第166-173页 |
·案例:集成入输入源 | 第167-171页 |
·案例:集成入输出端 | 第171-173页 |
·中大功率等级变流器的整体系统级性能最优化构成范式案例研究 | 第173-176页 |
·案例:拓扑切换交替工作方式 | 第173-174页 |
·案例:附加功能同构电路或电路模块 | 第174-175页 |
·案例:变流器控制方式改变 | 第175-176页 |
·控制方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构成范式案例研究 | 第176-179页 |
·案例:控制电路的设计简化和空间集成化 | 第176-177页 |
·案例:变流器整体性能提高 | 第177-179页 |
·广义变拓扑变流器构造范式理论指导下的实施例 | 第179-203页 |
·具有100V~400V宽输入范围的最简拓扑LLC+C谐振型变拓扑变流器 | 第179-199页 |
·LLC+C变拓扑变流器的电路构成和主要工作原理 | 第180-184页 |
·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 | 第184-194页 |
·实验数据和结果 | 第194-199页 |
·新型用于同步整流的具有时变电容的缓冲网络 | 第199-203页 |
·时变电容的缓冲吸收网络电路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201-202页 |
·实验数据和结果 | 第202-203页 |
·具有时变电阻、时变电容及两者之组合的缓冲吸收网络拓扑族 | 第203页 |
·本章小结 | 第203-206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206-212页 |
·结论 | 第206-209页 |
·工作展望 | 第209-212页 |
附录 | 第212-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附录 | 第234-2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2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