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集中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多热源供热研究现状 | 第10页 |
·配煤技术及煤质对锅炉燃烧影响研究 | 第10-11页 |
·配风对层燃炉燃烧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双热源联网与非联网运行研究 | 第13-28页 |
·热源热网基本情况 | 第13-15页 |
·热源 | 第13页 |
·热用户 | 第13-15页 |
·非联网调解方案 | 第15-21页 |
·热源及换热站的供热温度确定 | 第16-20页 |
·热网调解基本思路 | 第20页 |
·系统的定压方式 | 第20页 |
·非正常工况运行调节方案 | 第20-21页 |
·联网调解方案 | 第21-26页 |
·调峰热源开始投入运行的相应参数的确定 | 第23页 |
·热网调解参数的确定 | 第23-26页 |
·两种调解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登峰锅炉房经济运行研究 | 第28-44页 |
·煤、渣测定原理与设备 | 第28-32页 |
·水分的测定 | 第28-29页 |
·灰分及炉渣含碳量的测定 | 第29页 |
·挥发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固定碳的计算 | 第30页 |
·燃煤发热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 | 第31页 |
·煤中全硫的测定 | 第31-32页 |
·煤质分析对锅炉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分析 | 第32-35页 |
·燃煤挥发分的影响分析 | 第32页 |
·燃煤灰分、发热量影响分析 | 第32页 |
·燃煤发热量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燃煤的水分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灰熔点和硫分的影响 | 第34页 |
·煤质波动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第34-35页 |
·煤、渣分析对锅炉经济运行调节的研究 | 第35-42页 |
·燃料煤的科学掺烧 | 第35-36页 |
·针对煤质挥发分较高的二次风投入实验 | 第36-39页 |
·锅炉的纵向配风定位 | 第39页 |
·锅炉的纵向配风调整 | 第39-40页 |
·对炉膛结焦问题分析 | 第40页 |
·通过炉渣含碳量控制空气过剩系数最佳 | 第40-41页 |
·锅炉火床充满度的重要性与优化 | 第41-42页 |
·锅炉引风连锁控制改造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水物性计算软件的编制 | 第44-52页 |
·水蒸气热物性计算分析模型 | 第44-45页 |
·IAPWS-IF97的分区及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物性计算程序结构及各区域的基本方程和反推方程 | 第47-50页 |
·区域1的方程 | 第47-48页 |
·区域2的方程 | 第48-50页 |
·区域3的基本方程 | 第50页 |
·水蒸气软件的嵌入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供热系统指挥运行研究 | 第52-61页 |
·供热系统人员情况 | 第52页 |
·日常运行指挥流程 | 第52-53页 |
·运行数据分析 | 第53页 |
·负荷调节 | 第53-55页 |
·热源负荷调节 | 第53-54页 |
·热力站负荷调节 | 第54-55页 |
·合理化检测 | 第55-58页 |
·运行情况监测 | 第55页 |
·运行情况监测 | 第55-58页 |
·水、电、煤控制目标及措施 | 第58-60页 |
·煤控制指标及措施 | 第58-59页 |
·电、水控制指标及措施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0页 |